今年,成都將加快城市智能
交通綜合管理及應急指揮中心的建設進度,預計在年內進入實質性的運作階段。記者昨日從成都市交管局了解到,指揮中心已經確定設在成都市交管局內,近期將動工修建。
高峰平峰紅燈時間長短不同
許多開車的人在等紅燈時都有過這樣的念頭:路口的信號燈要是能根據實際交通流量的變化進行調整就好了。智能交通正有這個功能——各主要路口全面埋設感應線圈和架設感應視頻探頭,通過電子感應裝置的準確記錄,隨時采集道路通行車流量數據。根據事先設定好的基準值,車流量達到一定峰值時,系統即啟動相應的管理模式。平峰時,車流量低于設定的數值,系統便啟動“交通平峰模式”,信號燈單位時間縮短、切換效率加快,有效節約道路交通資源;早晚高峰期,則啟動“交通高峰模式”,信號燈單位時間變長、切換效率減慢。
智能系統還設置了“夜間交通模式”,兼顧夜間人車稀少的情況。去年開始,成都一些路口已經進行了感應裝置的試運行,使用情況良好。
前方堵車智能交通提前報告
智能系統還有交通誘導功能。指揮中心將設置一幅中心城區的電子地圖,主要干道路口將呈現為紅黃綠三色:綠色代表路口交通順暢,黃色代表輕度擁堵,一旦出現紅色,證明相應路段交通擁堵嚴重,或者發生了交通事故。
一旦發現交通狀況有異常需要調節,在道路、下穿隧道入口和高架橋、高速公路起點處懸掛設置的LED大型電子屏幕,將及時顯示前方路段的路況、車流信息以及指揮中心的道路分流預案。駕駛員可通過電臺或車載衛星導航系統獲知路況信息,選擇合理路線。
目前指揮室只能通過交警設置的監控探頭和“天網”進行路面監控,盡管非常直觀、具體,但無法掌握中心城區交通的整體狀況。智能系統一旦投入使用,指揮室在幾秒鐘內就能發現問題。
交通管制效果如何可先模擬
該系統還可同時搭載多個附屬系統,其中的“現場模擬實景功能”就非常有用。如果某一路段要封閉施工,交管部門要對周邊交通進行調整,哪種方案最合適,可以提取“GIS地理信息系統”之前已采集好的該路口、該時段的交通流量情況,將之進行模擬實際情況運行,測試該方案是否具有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