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國內至少有30家客車企業已涉足新能源車研發。轎車方面,六大汽車集團以及華晨、江淮、奇瑞、吉利、比亞迪等都有研發新能源車計劃,企業數量總計超過40家。
筆者盡可能多的搜集了汽車企業對新能源車的投資狀況以及產品生產銷售情況,數據和資料來源于公開的媒體報道。試圖對新能源車概況做一了解。
企業上億投資參與“賭博”
據對國內17家汽車本土企業的統計,他們對新能源車的投入累計57.2億,但由于有9家企業投資額沒有資料顯示,實際的投入將超過這一數字。
相比于跨國公司,中國每家汽車企業在新能源車上的花費顯得有些可憐。
早在2004年以前,通用就已經投入10億美元研究電動車。2007年又在上海和北京分別投資2.5億人民幣和500萬美元建立新能源研究中心(北京中國車用能源技術研發中心由上汽和通用共同投資)。我們從通用中國取得的信息是,單單雪佛蘭Volt電動車的研發就用了75億美元。
豐田汽車公司2008年與松下電器公司合作,大幅增產用于環保型混合動力車的車載電池。這一投資將花費2.9億美元。2005年,豐田投資1000萬美元在美國肯塔基州工廠改造設備和訓練員工,以生產混合動力車。
另據計算,目前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生產并在運營的新能源車約為3989輛。而豐田普銳斯一款車3年在中國的銷售總量已達到3465輛。中國新能源車總體市場規模也還很小,本土車企生產車輛,加上合資企業新能源車中銷量較大的普銳斯和思域混合動力,分別是3465和200,得到數字6654。因統計不完全,實際數字可能更高,但考慮到每個訂單只有幾百輛,數字可能相對接近實際數量。
新能源車單靠企業投資恐非長久
對國家產業政策的初衷,有專家分析“產業振興規劃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部分落后產能,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在2~3年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企業在下一輪經濟恢復期能跟上新的形勢,而不是進行又一輪的產能擴張。”
那么新能源車能否形成增長點呢?
目前的新能源車大體包括混合動力、燃料電池和純電動3種。什么是最佳的新能源形式,各項性能是否如傳統動力一樣,相關配套體系在哪里?都是未知數。
而從企業的投資策略來看,多數企業選擇了對多個種類的技術進行研發,這與新能源車目前方向未明有直接關系。
因此可以說,新能源車的開發是存在較大風險的,今后新能源車發展重心的變化很可能使成本無法收回。而其研發、生產的成本又是動輒上億。
而目前通用和豐田08年都處于虧損狀態,國內車企資產及收入規模都尚不壯大,因此無論對國外企業還是國內企業,新能源車的研發費用無疑都是巨大的。
預計到2012年,我國財政部將向新能源車的推廣使用投入200多億元。這是中央財政對新能源車的投資數額,相比于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這幾乎微不足道。
目前,新能源車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政府,中央政府200億的投資并不足以支撐太久。而地方政府的財力同樣不能消化新能源車未來可能達到的產能。
2月19日的一條新聞: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委員長會議昨天聽取了《國務院關于安排發行2009年地方政府債券的報告》有關情況匯報。這表明地方政府發放債券已經進入實際操作階段,這也意味著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允許地方財政出現赤字。
財政部研究員解釋,這是為了給4萬億的投資尋找地方政府配套資金來源。所以,即便13個城市成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享受財政補貼,地方政府也拿出資金對新能源車進行政府采購,這樣的發展模式也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