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巴基斯坦紡織業持續快速增長了較長時間,使其成為世界主要的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國之一。但近年來受國內外各種不利因素影響,發展舉步維艱,在國際競爭中漸處下風。為重振紡織業,扭轉出口不斷下滑的局面,巴政府2009年8月出臺了首個“五年紡織業政策(2009-14年)”,確立了未來5年的發展規劃和目標,并制定了相應政策和措施。
一、巴紡織業發展現狀
紡織業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和最大的出口行業,從業人數(約1900萬)占制造業就業人數的38%,產值占制造業產值的46%,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達8.5%。巴是世界第12大和亞洲第8大紡織品出口國,其紡織品出口額約占全球紡織品貿易總額的2.4%,占巴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最高時曾達到67%(2003-04財年),其中棉紗和棉布的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一)產業結構和產能
巴紡織業以棉紡為主,棉紡產值占紡織業總產值的75%以上。目前從事軋棉、紡紗、織布、加工和后處理、服裝(針織和成衣)、化纖等不同類型的企業共約3萬家,但絕大多數為小型或作坊式企業,具有一定規模且工業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僅占10%左右。其中60%以上的企業集中在產棉大省-旁遮普省,30%分布在信德省,其余各省和地區僅占10%左右。
巴是世界第四大產棉國和第三大棉花消費國。2007-08財年,本國產棉193萬噸,實際消耗264萬噸,缺口達71萬噸。巴是世界第二大布匹生產國和第三大棉紗生產國,年產量為86.2億平方米和233萬噸左右,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22.7%和9.2%。巴還是毛巾和服裝的生產和出口大國,年產量分別達20.3萬噸和20.7億件(包括成衣6.7億件,針織服裝14億件)。但巴人造纖維供不應求,年產量約70萬噸,存在13萬噸左右的缺口。
2007年以來,受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巴大量紡織企業停產和倒閉,運營企業的產量也僅為設計產能的70%左右。
(二)對外貿易情況
受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影響,外部需求萎縮,2008-09財年,巴紡織品出口連續第二年下滑,降至95.6億美元,降幅為9.4%,在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縮至53.8%。同期進口也大幅下滑29%,減至16.6億美元。
由于巴官方公布的2008-09財年的貿易數據尚不全面,下面利用2007-08財年的數據進行分析。
1、出口。
巴紡織品出口以棉紗、布匹等初級產品和毛巾等低附加值制成品為主。巴是世界第二大棉紗和毛巾出口國、第三大布匹出口國,出口分別占全球同類產品貿易總額的25%、8%和10%左右。
2007-08財年,巴紡織品出口105.6億美元,比上一財年下降2.1%,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4.9%,較上一財年降低了9個百分點,但仍為第一大出口商品。其中出口最大的六類產品依次為:棉布出口20.4億平方米,金額20.11億美元,占巴紡織品出口總額的19.04%;床上用品33.3萬噸、19億美元,占18.03%;針織服裝10.3億件、18.72億美元,占17.73%;機織服裝(成衣)4.2億件、15.92億美元,占15.08%;棉紗55.5萬噸、13億美元,占12.32%;毛巾15.2萬噸、6.13億美元,占5.81%。上述六類產品占巴紡織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將近九成,其余產品主要包括:除毛巾和床上用品外的制成品(5.37億美元)、化纖紡織品(4.1億美元)、帆布帳篷(7100萬美元)、棉花(7000萬美 元)等。
巴紡織品60%以上出口到歐盟和美國,市場較為集中,尤其是服裝(成衣和針織品),超過90%出口到歐美。而棉紗、棉布等初級產品則主要出口到中國、印度、孟加拉、韓國、日本等競爭對手,經這些國家深加工后再出口到歐美。2007-08財年,巴對歐盟(英、德、意等國為主)的出口為36.6億美元,占紡織品出口總額的34.6%;對美國出口33.5億美元,占31.7%。巴紡織品占歐美市場份額均為3.3%左右,分別居第九位和第七位。其他主要出口市場包括:香港(4億美元)、中國(3.7億美元)、土耳其(3.3億美元)、阿聯酋(3.0億美元)、孟加拉(2.6億美元)、加拿大(1.5億美元)、南非(1.5億美元)、斯里蘭卡(1.3億美元)等,對這些國家(地區)和歐美的出口額共占巴紡織品出口額的86%。
2、進口。
巴每年也進口一些紡織品,以原棉、化纖、黃麻等原材料為主。巴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成為棉花凈進口國,過去5年年均進口約15億美元。受棉花減產等因素的影響,2007-08財年,巴紡織品進口額高達23.7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5.9%,同比增長47.2%。其中進口原棉89萬噸,價值13.3億美元,占56.1%;進口化纖材料13.6萬噸,6.5億美元,占27.5%。其他主要進口紡織品包括:舊衣物(6797萬美元)、服裝(5386萬美元)、黃麻等植物纖維(5360萬美元)、蠶絲和羊毛(4719萬美元)。
巴原棉進口主要來自印度(5.5億美元)、美國(2.9億美元)和巴西(1.4億美元),三國占比近八成。化纖材料主要來自中國(2.8億美元,占比近50%)和泰國、印尼、韓國、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進口額分別在4000萬美元左右不等);服裝主要來自中國,金額為3836萬美元,占71.2%;舊衣物則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黃麻等植物纖維主要來自孟加拉,金額為5107萬美元,占95.3%;蠶絲和羊毛主要來自中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
二、巴紡織業面臨的困難
近幾年,巴紡織業界投入約50億美元用于更新設備和擴大產能,政府也對紡織品出口給予不同形式的補貼和便利。但受下列因素影響,加之歐美主要市場因經濟衰退而需求銳減,巴紡織業發展仍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大量企業倒閉,出口增長乏力。
(一)企業負擔過重,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巴紡織企業近年負擔逐年加重,生產成本大幅攀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大減弱。影響生產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1)
電力成本:巴電力供應緊張,拉閘限電頻繁,為保證生產,許多企業被迫自備發電機。(2)融資成本: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政府實施貨幣緊縮政策,基準利率一度高達15%,近期雖下調至13%,但仍遠遠高于五年前7.5%的水平,企業借貸成本太高。(3)原材料成本:巴本國棉花產量不足,化纖和黃麻等原材料也要依靠進口彌補,受國際市場價格變動沖擊較大。(4)其他成本:稅率提高、工資上漲、
物流費用增加。
(二)投資規模有限,技術和裝備更新落后
由于投資環境欠佳,近年來巴紡織業吸收的外國投資不斷下滑,年均僅5000萬美元,2007-08財年更跌至3010萬美元,不到巴吸引外資總額的1%。此外,由于融資較難且成本偏高,當地企業的投資也受到制約,紡織機械進口逐年萎縮,設備更新和技術研發明顯落后。2007-08財年,巴紡織機械進口額僅為4.4億美元,低于2006-07財年的5.0億美元和2005-06財年的8.2億美元。目前,除紡紗、織布的設備和工藝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外,化纖、服裝、染整等方面的技術和設備均存在較大差距。
(三)產品附加值偏低,新產品開發不足
巴紡織業整體水平較低,企業規模偏小,產品以中低檔為主,棉紗、棉布、毛巾、床上用品、針織服裝等低附加值產品占紡織品出口的將近八成。過去幾年巴對紡織業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紡紗和織布環節,沒有及時轉向高附加值產品,逐漸落后于世界紡織品貿易的發展主流。此外,巴是伊斯蘭國家,囿于宗教信仰,跟隨時尚不夠,導致設計和研發相對滯后。
(四)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國內市場開發不夠
長期以來,歐美一直是巴紡織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所占比例保持在60%以上,2007-08財年達到66.3%。這種高度集中使巴過于依賴歐美市場,也極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沖擊。與此同時,巴企業對1.7億人口的國內市場重視不夠,開發不足,內銷僅占其產量的20%,給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紡織企業留下巨大的空間。
(五)國際市場競爭加劇,貿易壁壘增多
近年巴紡織業面臨的競爭形勢日趨嚴峻,紡織品出口大國憑借規模優勢,不斷擠壓巴市場空間,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小國利用最不發達國家的身份,獲得市場準入便利和優惠關稅待遇,并籍此蠶食巴在歐美市場的出口份額。同時,由于巴國內經濟形勢和國家財政狀況欠佳,巴政府無法實施同競爭對手一樣的鼓勵和促進措施。此外,歐美發達國家在勞工權益、環保、技術標準等方面提出的諸多苛刻要求及采取的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也對巴紡織品出口產生較大影響。
(六)政治安全形勢動蕩,國外客戶信心受挫
巴政局持續動蕩、安全形勢不斷惡化,國際形象嚴重受損。不但國內企業正常生產受到沖擊,國際商業往來也明顯減少,外國采購商因擔心巴企業不能如期穩定供貨,紛紛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以規避風險。
#page#
三、巴紡織業新政策
2009年8月,巴基斯坦紡織工業部首次出臺了“五年紡織業政策(2009-14)”,旨在關注和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重振紡織產業。巴政府決定在未來五年內向紡織業撥款400億盧比(約合5億美元),力爭在2014年實現紡織品出口250億美元的目標。政策的主要內容如下:
大力吸引國內外投資,積極培育新興行業。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對紡織業及紡織機械、染料、化纖等配套行業的投資,以降低對上述產品進口的依賴;支持無紡布和技術紡織品等新興行業的發展;政府擴大對紡織業出口融資的貸款貼息,利率優惠最高可達5%;將長期貸款納入優惠貸款范圍,還款期可延長一年。
鼓勵技術和設備更新,加快產業升級。政府設立紡織業投資支持基金,為企業更新設備提供融資便利,或提供一定額度的投資補貼;設立技術改造基金(TUF),啟動全面培訓計劃,五年內培訓50萬名技術工人;重視時尚、設計和品牌,加大對實驗室、產品開發中心和研究中心的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引進外國技術人員和專家(免征個人所得稅);繼續支持手工紡織企業的發展,鼓勵將現代元素和潮流與傳統手工藝結合;加快引進轉基因棉和抗蟲棉,擴大棉花種植和產量;積極開發和利用其他植物纖維和人造纖維。
改善行業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加快解決電力供應緊張問題,不將紡織企業納入拉閘限電和天然氣限供的范圍,鼓勵企業自主解決電力供應;除在卡拉奇建紡織城外,在更多城市建設紡織城和服裝城;完善倉儲和船運等相關配套服務和設施,提供及時高效的物流服務;鼓勵企業積極應用信息通訊技術,開發電子商務平臺,提高營銷效率。
加快產業重組,提高競爭力和規模經濟。支持紡企并購,鼓勵和推動經營困難企業進行資產、債務重組;對短期陷入困難、但發展前景良好的企業,在貸款申請、利率及稅收等方面給予過渡性優惠支持。
合理調整稅收政策,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免征紡織機械進口關稅,鼓勵投資和設備更新;加大出口退稅和財政補貼力度,加快研發補貼的受理和發放進程,啟動高附加值產品退稅計劃;未來2年內,按布料出口額(離岸價)1%、家紡品2%、服裝3%給予退稅,如紡織品出口額較上年增長15%,企業可額外獲得1%的退稅;關稅委員會將合理利用反傾銷等措施加大對本國產業的保護。
加快制度化建設,消除發展瓶頸。對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進行全面清理,廢除阻礙紡織業發展的繁雜手續和不合理稅費;盡快制訂和完善促進行業發展的法律框架,明確規定紡織業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等,以符合和滿足進口國的有關要求。
努力鞏固傳統市場,積極開發新興市場。努力爭取美國和歐盟提供更多優惠待遇和便利措施,鞏固和深入開拓這兩大傳統出口市場;充分利用已實施自貿協定帶來的便利,加快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商簽各類優惠貿易協定;扶持大型出口企業的發展,為其品牌推廣、市場營銷等活動提供必要支持;盡快研究制定并啟動出口保險計劃,保護出口商權益;強化駐外經商機構協助企業開拓所在國市場方面的職能。
改善用工環境,保障勞工權益。加快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提高工人福利水平;打擊使用童工的非法行為,提高婦女和殘疾人在行業內的就業率等,避免國際社會和進口國以違反勞工標準等為由抵制進口。
四、巴紡織業發展前景
與其他產業相比,紡織業在巴經濟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情況也比較復雜。盡管巴政府已出臺了五年紡織業政策,但在當前的經濟形勢和財政收支狀況下,其扶持政策的落實程度將會大打折扣,且紡織業所面臨的諸多困難和挑戰,短期內難有根本好轉,巴紡織業前景不容樂觀。
出口難以快速增長。巴政府在新政策中確定了五年內年出口額達到250億美元的目標,這意味著從2009-10財年起,年均增幅需達到21%。從目前形勢看,全球經濟或已開始走出衰退,但復蘇過程將是緩慢的且可能發生反復,巴業界普遍認為,即使能有效鞏固和擴大歐美市場,并在開發新市場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未來兩三年內的出口也不可能如此快速增長,因此上述出口目標是難以實現的。
內銷比例提升艱難。巴雖有1.7億人口,但中產階層比例較小,占大多數的貧窮人口消費能力很低,傾向于購買廉價商品。由于巴企業對國內市場重視不夠,來自中國、東盟國家的廉價紡織品和歐美國家的二手服裝的市場份額正不斷擴大。新出臺的紡織產業政策對內需只字未提,只一味強調擴大出口。如果巴政府和業界仍不轉變觀念,短期內很難大幅提高內銷比例。
不過,巴紡織業前景雖難說樂觀,但畢竟有著較好的產業基礎、豐富的低廉勞動力,且長期以來已在歐美市場占有比較穩定的份額,在巴政府有關政策的促進和推動下,隨著國內政局和安全形勢的逐步好轉及國際市場需求的恢復和增加,其發展將逐步走出困境,重現生機與活力。
五、中巴紡織業合作情況與有關建議
(一)中巴紡織業投資與貿易情況
中巴兩國在紡織領域的接觸比較廣泛,但投資合作較少,現階段仍主要以商品貿易為主。中巴兩國都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國,相互之間注定存在較強的競爭關系,但兩國在發展水平上的差異,也為彼此合作帶來很多機會。
投資方面。我政府一直鼓勵和推動紡織企業向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投資,但由于各種原因,在巴進展不大,且結果并不理想。1994年,中國紡織機械技術進出口公司與當地企業合作,在巴合資建立了飛馬紡器廠,生產紡紗用的紗管,效益較好,但因與合作伙伴發生矛盾和糾紛,2006年被迫退出。1998年,中國經緯紡織機械公司在巴設立合資公司,生產和銷售環錠紡紗機,因市場反應平平而最終停產。
貿易方面。我是巴第四大紡織品出口市場和第三大紡織品進口來源國。2007-08財年,巴向我出口紡織品3.7億美元,占其紡織品出口總額的3.5%,產品主要為棉紗和棉布,兩者合計約占95%。其中棉紗3.1億美元,占紡織品對我出口總額的82.5%,棉布4560萬美元,占12.3%。巴自我進口紡織品4.3億美元,占其紡織品進口總額的18.3%。如不計棉花、蠶絲等初級原材料,巴自我進口3.9億美元,占巴同類產品進口的比重高達49.9%。此外,巴還是我紡織機械出口的重要市場。2007-08財年,我對巴紡織機械出口額為9164萬美元,較上一財年增長6.9%,占巴紡織機械進口總額的20.9%,超過日本、德國成為其紡織機械的最大進口來源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