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是個用油大市,怎樣使全市成品油供應更加穩定?記者昨日從市經信局獲悉,伴隨“十一五”規劃接近尾聲,全市“‘十二五’成品油油庫及加油站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基本框架已形成。規劃總體目標是:合理增加新建布點,發展建設配送中心;推動成品油分銷體系均衡發展,提升供油總量和保障供應能力。
對于“天價地價建加油站”的現狀,規劃提到,要突破土地制約,增加網點建設。
規劃還提出,要提高中石化、中石油等主渠道商新建布點比例。
加油站建設步伐慢
市經信局交通能源科提供的數據顯示,東莞成品油的消費規模正不斷增大。2005年—2008年,全市成品油年零售量(車用汽油、柴油)分別約146萬噸、169萬噸、189萬噸和182萬噸,年批發量(含對外中轉分銷)從約200萬噸增至約300萬噸。
對于不斷增加成品油用量,市經信局認為,東莞現有保障能力有一定的增強。在同樣數量的加油站和油庫的情況下,從2006年起,供應能力和經營量逐年提升,基本能滿足消費需求。特別是在幾次全國性成品油供應緊缺期間,較好地保障了東莞成品油的穩定供應。
盡管如此,作為成品油供應終端的關鍵渠道,在過去的5年間,市規劃確認的新建、遷建的加油站有20座,已建成投運的僅有1座,目前全市共有305座已領證的加油站。
“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加油站規劃新增150座,總量控制在446座以內。
顯然,現實與規劃相距甚遠。
造成加油站建設速度緩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市經信局交通能源科認為有3點:
一是土地制約。加油站建設與土地資源緊缺的矛盾日益嚴重,地價過高,使加油站建設用地很難取得。例如,東莞市在已招投標的3個加油站,土地成交價最高的達到4700萬元。
二是政策制約。政策規定了建站用地的專用或商用性質,使在規劃點上的用地指標有限,進入招投標范圍的加油站不多,且用地招拍掛難度增大。另外,規劃調整的程序復雜,手續繁瑣。
三是效益制約。隨著成品油市場放開,資源的緊張和價格波動,加油站經營效益日趨下降,投資
回報期延長,投資經營漸趨理性。因此,東莞市已經招投標的3座加油站,中石化均沒有參與招投標。此外,在布局優化上,市經信局認為未有根本改善,加油站布局仍不合理、不均衡。有些鎮街和路段分布過密,有些則過稀;部分新城區和新道路還存在盲點,跟不上路網發展。油庫布局也不夠優化。在水域分布過密,而鐵路沿線較少。物流進入過于依賴水路,并受其制約,配送系統和功能未曾完善。
針對這些問題,在“十二五”規劃中,市經信局提出選擇性執行“十一五”規劃中未使用的新建布點,填補新區新路的盲點。
為何增加兩大巨頭布點比例?
東莞成品油經營主體一直是多元化格局,中石化、中石油(含中油BP)是主渠道,市場份額不斷上升。中海油現已進入東莞成品油市場,建有32萬立方米的倉儲油庫。
在現有305座加油站中,中石化141座,中石油(含中油BP)54座,中海油5座,民營(含外資等)105座,分別占油站總數的46%、18%、2%和34%。中石化、中石油兩大石油公司成品油供應量占全市65%以上。
不難看出,中石化、中石油已經在東莞成品油供應市場占據絕對優勢。那么,政府為什么還要強調增加二者加油站的布點比例呢?
對此,市經信局交通能源科認為,目前東莞市成品油經營主體結構仍然存在缺陷。中石化、中石油等主渠道與民營加油站這種副渠道,不同的經營主體所履行的社會責任不對等,經營能力與經營設施不對稱,對全市成品油的穩定供應形成一定影響。
首先,主渠道保供壓力過大。當成品油供應緊張,尤其是零售價格波動較大、利潤空間很小甚至無利潤的時候,民營企業較難履行社會責任,整個保供的壓力都壓在中石化、中石油等主渠道身上。主渠道系統現有設施能力又不足以承擔更大的供應量,容易造成排隊加油、供應短缺的局面,還使其經營成本增加,利潤下降。
其次,容易引發惡性競爭。當成品油供應充裕,且有較大的利潤空間的時候,民營加油站往往采取降價等方式促銷,容易引發惡性競爭。已出現過個別民營加油站的油價比市場定價每升低0.8元甚至1元的情況。還有極個別的民營加油站,采取調兌非標油等不正當手段,以獲取競爭優勢和利潤空間。
在“十二五”規劃框架中,特意提到“通過提高中石化、中石油等主渠道商新建布點比例,保障成品油供應穩定和維護市場有序競爭”。
記者了解到,根據東莞現有新建加油站的規定,加油站土地必須進入招拍掛程序。這意味著在土地方面,無論是對中石化、中石油,還對中小型民企,競爭條件都是一樣的。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自動化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來源網絡如有誤有侵權則刪。
7430
1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