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陷入僵局之時,在全球最大鐵礦石供應商淡水河谷的后院,中國企業將再下一城。
3月24日本報記者獨家獲悉,華東有色將以12.2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伯邁資產管理公司旗下Jupiter項目100%的產權。該礦山遠景儲量為13.9億噸,屬于露天礦藏,經簡單采選后即可達到65%的精礦出口標準。
這一項目所在的巴西米納斯州,是巴西鐵礦分布最多的州,也即世界著名的“鐵四邊形”區域,淡水河谷的大部分鐵礦均集中于此。
25日凌晨,在巴西,華東有色地勘局局長邵毅,將與伯邁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貝納多·麥羅·巴斯簽訂“排它性收購意向協議”。雙方目前已就付款方式、合作模式等達成一致。意向書簽訂后,華東有色將立刻展開全面的盡職調查。
“此礦最大的特點是成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邵毅表示,目前,該礦已經投產,年產300萬噸鐵精礦,追加投資后,可實現2000萬噸/年的產量。“若無意外,今年年底收購就可以完成,至2012年,鐵礦石產量將2000萬噸以上。”
邵毅預計,這一項目每年將給華東有色帶來20%的投資收益率。而這,可能還是一個保守的估計。
2010年,國際鐵礦石價格的漲幅或超100%。并且,隨著“季度合約定價機制”的推出,鐵礦石價格,將隨著市場的變化更加劇烈地波動。
對于整個中國鋼鐵業來說,到海外收購上游鐵礦石資源,已不僅僅是一筆賺錢的買賣,更是適應國際鐵礦石市場新游戲規則的必要舉措。
中國鋼企在歷年國際鐵礦石談判中的長期被動,固然有自身產能嚴重過剩、鐵礦石進口秩序混亂的等諸多內部問題,但其在上游鐵礦石市場話語權微弱,才是最根本的原因。2009年,中國的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高達70%。
而日本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實施的鐵礦石海外資源戰略,值得中國企業借鑒:通過投資海外礦山,同時成為鐵礦石的使用者和擁有者,不僅獲得了穩定的供應,亦規避了價格波動的風險。
欲打破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國際礦商的壟斷地位,中國企業的機會不僅在澳大利亞,亦在非洲、南美、東南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