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兩輛駕駛中的
汽車,相互之間可以對話。“嗨,我是救護車,請你減速讓我先行。”不僅如此,汽車也可以和路面實時對話。“前方道路限速60碼,前方150米處發生了車禍,請注意!”
迎來功能全面升級,小小的車載導航儀不過是衛星導航產業技術發展的受惠者之一。在昨天召開的上海國際智能交通與導航產業科技發展論壇上,很多業界專家預言,隨著我國北斗衛星(COMPASS)系統建設的完善,它極有可能在多個導航和位置服務的實際應用領域,打破美國GPS衛星系統導航技術目前占據的“壟斷”地位,開啟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
國產“北斗”,具備超越GPS的明顯優勢
正是因為天空中有衛星在工作,GPS導航能為駕車的人們提供指路服務。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發展至今,GPS已被公認為一項較為成熟的定位技術,但與此同時,它仍存有不可掩蓋的缺陷:個別時候會產生功能失效的現象;無法實現精確導航,存有服務盲區……
在導航領域,僅一個GPS系統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為此,我們需要更多的衛星在天上工作,建立一些和GPS類似的全球導航系統,提高導航精度。”據來自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專項管理辦公室的一位高級工程師介紹,我國正在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迄今已成功發射了5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的Galileo,并稱為世界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相較于GPS,“北斗”盡管研發起步晚,但其后發優勢十分明顯,實現了定位系統和通訊技術的結合。“GPS技術只能告訴你‘你在哪里’,而北斗系統不僅讓你知道自己的位置,也讓別人知道你所在的位置。”
基于精準定位的信息交換,蘊藏著諸多使用價值。這一技術除了能廣泛應用于危險品運輸監控、海洋搜救等場合外,還將開啟包括智能交通在內的諸多服務新模式。
據悉,在汶川地震救援和不久前的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救援中,“北斗”就已發揮重要作用--準確報出了重災區位置,而搜救隊員也通過手持終端機傳回災情報告,發布定位信息,提高了救援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根據系統規劃,到2012年,“北斗”可具備覆蓋亞太地區的定位、導航和短報文通信服務能力,2020年有望覆蓋全球。
產業融合,車載導航將實現功能飛躍
隨著“北斗”在導航技術上的突破以及投入產業化應用,未來5-10年內,導航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北斗”民用市場開發與產業化專項專家委員會主任曹沖介紹說,導航產業已經引起了資本市場的興趣,歐洲的一家公司做過相關調研:2008年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的總產值達500億美元,而到2015年總產值將超過3000億美元。
導航技術產業與汽車制造、移動通信等高新產業實現技術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將開啟智能交通的新境界。
“今后,導航儀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指路工具,它也將在汽車制造時,由選配變成標配,成為汽車內的一個基本部件。”作為一家業內企業,德國大陸集團亞洲總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導航儀的未來角色將是汽車里的一個傳感器,負責收集、處理和發布信息。一方面,它可以和外界來自路面以及地圖網絡的信息實現互動,及時告知車主與出行有關的多種有用信息,比如即時天氣預報、道路限速、限高等需要注意的情況,前方突發的交通事故預警,包括如何根據交通信號燈的時間調整車速、通暢經過路口等智能導航內容;另一方面,它可以與汽車的引擎系統“對話”,從而糾正車主的錯誤駕駛行為,輔佐車主安全駕駛。
而一位國內的電子地圖生產廠商則分析說,不斷完善的衛星導航技術,也將成為測繪行業發展的“助推器”。目前,車主通過導航儀看到的還是二維平面地圖,而在未來不久,地圖廠商將能從技術上滿足一些高端用戶的需求,出品精度更高的三維電子地圖,為車主駕駛出行提供更多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