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中國海洋油氣鉆采與工程裝備高峰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志明透露,由工信部負責制定的《“十二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發展規劃》已基本草擬完畢,預計不久后就會推出。
中海油有關高層也在會上透露,“十二五”期間在中國的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將會再建設5000萬噸的產能,帶動的總投資約2500億~3000億元。
這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新一輪海工裝備熱已然掀起。
海工裝備的機遇
在論壇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工程建設部總經理金曉劍首次向外界披露了未來五年的海洋油氣開采戰略及所帶動的海工裝備機遇。
金曉劍介紹說,“十二五”是中海油從綜合型能源公司向國際一流能源公司全面跨越的重要時期,是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公司能源供應總量將大幅提升,油氣產量要達到1億~1.2億噸油當量,其中,國內油氣產量達到6500萬~7000萬噸油當量,海外達到2000萬~3000萬噸,進口液化天然氣要達到1500萬~2000萬噸,煤制天然氣要達到80億~100億立方米。
為實現“十二五”產量目標,在中國的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將會再建設5000萬噸的生產能力,同時將會有2~3個深水油氣田要建成投產,總投資將超過2500億~3000億元人民幣。
此外由于海洋工程裝備已被列為新興產業,不可能和傳統產業同等對待,未來有望得到國家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包括稅收、金融方面的扶持等。而海工裝備同時也屬于裝備制造業,因此還可享受國家針對裝備制造業提供的優惠政策,如首臺(套)設備的財政補貼等。
因此在未來五年中,一個新的裝備建設和發展高潮將會到來,這些裝備和設施將支撐起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和海洋能源工業走到世界前列,同時帶動國內造船、裝備制造、材料、冶金、精密儀器等行業向“高精尖”發展,催生一批在全球行業中具有很強競爭力的中國公司。
機會前的差距
隨著陸地資源的日趨匱乏,向海洋進軍,已經成為國際性石油巨頭的共識和發展重點,這帶動了海洋工程裝備業的高速發展。
海洋油氣田的開采,勢必帶動海工裝備產業的發展。現在的統一口徑是“十二五”期間,這筆投入將為2500億~3000億元。
面對如此巨大的蛋糕,國內的海工裝備制造商都興奮異常。
最典型的是振華重工和中遠集團,前者是一家港口機械行業巨頭,占據全球港口機械市場份額的近八成,目前,這家企業全面進入海工市場,希望未來海工和港機這兩大業務板塊能夠平分秋色。
中遠集團也開始布局海工裝備制造領域,旗下的中遠船務,原以修船為主營業務,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海工裝備制造領域的新軍,今年海工新接訂單有望超過150億元。
但形勢并不令人樂觀。目前海工裝備制造商分為三大梯隊。處于第一梯隊的是歐美公司;韓國和新加坡公司處在第二梯隊;中國公司總體處在制造低端產品的第三梯隊。
以南海為例,這里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被稱為另一個波斯灣,周邊國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及越南都在這里開采石油,每年逾5000萬噸,超過大慶油田的年產量。“時至今日,我國仍未在南沙群島海域豎起一座井架。”談及此事,趙志明頗有些遺憾。
究其原因,在于“這一海域水深在500~2000米,而我國目前還不具備在這樣水深海域進行油氣勘探和生產的技術,因此迫切需要發展深海油氣勘探和開發技術”。
據專家介紹,中國目前都是以近海大陸架300米水深以內的區域開發為目標的,海上平臺設施主要是鋼樁基礎、導管架支撐和上部組塊,這種模式支持了中國海洋石油產量的90%以上。
據了解,鉆井平臺共分為自升式、坐底式和半潛式,其中半潛式鉆井平臺的作業水深最深,目前國內擁有半潛式鉆井平臺5座,包括中海油3座、中石化2座,作業水深200~457米,大致停留在國際鉆井平臺第二代到第三代水平之間。
而在國際上,有17座半潛式鉆井平臺作業水深達到2000米,2座甚至達到3000米,分別為第五代和第六代的水平。與之相比,中國海工裝備的差距可謂巨大。
不過,中國正加快追趕的步伐,建造世界上最先進的第六代鉆井平臺。中海油委托外高橋船廠建設的深水半潛式鉆井“海洋工程981”,目前已進入碼頭施工和調試階段,預計年底交付,工作水深3000米,鉆井深度12000米,總投資60億元,未來將用于南海作業。
#page#
應避免重蹈過熱怪圈
由于目前船舶制造業產能過剩趨勢明顯,這促使部分造船企業調整業務發展方向,向海工裝備制造業“轉型”。
事實上,國內最大的兩家國有船舶制造集團——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已經一南一北建設了“海工裝備基地”,港口機械龍頭振華港機則以“更名”和投入150億元海工裝備資金彰顯高調轉型的決心,民營船企熔盛重工、金海灣等也紛紛進軍該領域,甚至江浙地區一些規模更小的“作坊企業”也擬以聯合生產的方式進軍海工市場。
對此,業內人士不禁擔心,海工產品會成為低迷船市的救世主,還是重蹈船市“過熱—過剩”的怪圈覆轍?
但目前,各地政府對船企的“海工”轉型之旅均表態支持,在船舶振興規劃中將“發展海工裝備”與“保交船”并列為兩大亮點。在造船重地上海,海工裝備制造已經成為上海經濟轉型的九大重點新興行業之一,政府為此正在設立1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
專家指出,我國海工裝備的現實是:重點裝備基本多由國外開發設計,產品建造僅屬于起步階段。如果技術門檻不能逾越,國內企業將被牢牢鎖在海工產業鏈的低端。
為此,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已經提醒:海工裝備不同于船舶批量生產。對于進入者而言,門檻相對高很多。企業不該盲目進入,以免再步船舶工業的后塵。海工裝備領域需要更多的規劃和理性。
今年7月份在南通的一個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就提醒說,與已經出現的造船工業產能過剩現狀相比照,一些地區海工項目一哄而上、重復建設現象,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家鼓勵發展海工,但不允許盲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