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亮報》社與杭申控股集團共同舉辦的“中國
電力行業民族品牌創新發展論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電力行業及科研院所的知名專家,電網系統、發電企業及用戶代表120余人出席。
與會人士共聚一堂,以“民族品牌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探討民族品牌的發展戰略,交流中國電力行業民族品牌的培育經驗,共享民族企業在品牌建設中取得的技術成果,為民族品牌的發展建言獻策。
近幾年,依托國內市場和重大工程,電力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如果民族企業引進技術后不再創新,就會被世界其他國家趕超。
對于國產化,杭申集團董事長馬傳興深有體會:“近幾年,我們走訪了不少用戶,他們都懇切地說:‘我們急切希望電力裝備全部國產化。國產化不是國家提倡我們才擁護,而是我們切切實實體會到電力設備國產化的便利,比如檢修,我們不能一直依賴國外產品’。”
他說,在電力產品品牌眾多且日趨同質化的今天,用戶對售后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國內設備制造企業,不僅要做好售后服務工作,更要重視“用戶滿意度調查”工作,逐漸改進我們的售后服務模式,提升售后服務水平。
不可否認,國內市場和重大工程推動了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這一點,沒有比研究了37年直流輸電技術的原國網網聯直流公司總經理陶瑜更加清楚的了:“我國的直流技術落后于交流技術,我們是依托三峽工程實現直流輸電設備國產化的。”那么,三峽工程后,民族企業的技術如何在世界范圍內站住腳呢?“如果民族企業引進技術后不再創新,就會被世界其他國家趕超。”陶瑜坦承。
對于這一點,大唐
新能源生物發電公司總經理馬士臣認為:“我國電力設備制造業要充分運用市場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促進自身發展,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競爭中與國外先進企業合資合作,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進行再創新,改變‘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技術引進被動局面,提升自主核心技術水平。”
不難看出,要實現電力裝備的國產化,擺在國內企業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實現自主創新。
日本產業的“左臉”是索尼,右臉是“豐田”,這兩大品牌支撐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該如何樹立自己的品牌?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民族工業怎樣站在世界經濟的頂峰,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上海華通開關廠常務副總經理韓敏在談到品牌的重要性時說:“在民族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品牌不僅反映了企業的形象,更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page#
“中國每年生產和消耗了全球30%的煤炭、40%的水泥、30%的鋼鐵、15%的木材、13%的電力、8%的石油,但經濟總量只占世界的3%。規模巨大的‘中國制造’,實際上是以極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惡化為代價來獲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費。”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顧問王永干表示。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中國制造”國際競爭力差的關鍵因素呢?王永干給出了答案:“多年來,我們經過對眾多國際頂級品牌的研究發現,影響一個國家品牌價值高低的關鍵因素在于‘產業品牌’的整體形象和品牌產業化的程度。”他舉例說,德國品牌是世界精密制造產業的代表,美國品牌是世界高科技產業的集中代表,瑞士品牌是世界銀行業、酒店業高端服務產業的集中代表,日本品牌是數碼消費類產業的集中代表。只要出自這些國家,這類產業的品牌一般都是強勢品牌。
部分“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的原因,首先在于行業形象差,缺乏產業品牌;另一方面,我們具有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歷史的“老字號”境遇不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品牌沒有形成產業化。
當前,中國很多產業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由于沒有拿得出手的品牌,中國經濟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沒有品牌的打工經濟。由于缺少品牌,我們喪失了市場和利潤,錯失了發展良機。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企業缺少品牌戰略意識。
大唐新能源生物發電公司的總經理馬士臣坦率地指出了設備企業在品牌建設上的不足。他說,有的企業領導完全沒有品牌意識,只是一味地追求生產經營的績效;有的企業固然有品牌意識,但沒有把品牌放在重要位置,沒有在思想和行動上予以足夠的重視;也有的企業缺少品牌戰略,急功近利,在與外商的合資合作中輕易地出讓商標的使用權,換取了眼前的經濟利益,卻喪失了長遠的根本利益。
我們找不到一個創新不發達而企業發達的例子,我們也找不到一個創新不發達而國家可以發達的例子。不管是創立品牌還是制造產品都離不開創新。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十一五”期間,電力設備行業走過了金融危機,經歷了痛苦的轉型升級;展望“十二五”,面對能源結構調整,全球經濟轉型,電力設備制造業依然需要調整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樹立品牌的方法多種多樣。創新是重要一點。實際上,產品就是品牌的載體。遠聽品牌,近看產品。如何把產品和品牌有機結合,離不開創新。”中國電科院農電與配電研究所副所長張重樂談到創新的重要性時說。
創新是有雙重要求的,民族企業既要準確把握國際技術發展趨勢,又要實現引進吸收再創新。同時,創新不能忘記市場,更不能遠離市場需求,民族企業必須善于整合國內外先進技術和市場需求。張重樂說:“脫離市場的創新是沒有絲毫意義的。”
同時,張重樂也談到了在創新過程中,民族企業存在的問題。他說,國內企業在研發過程中,走了太多盲目、重復的道路。此外,產品更新換代雖然很快,但經典產品依然很少,核心技術在細節上做得還不夠到位。 #page#
杭申集團副總經理關長毅談了四點看法。他說,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第一,技術創新需要人才,必須打造人才高地。2003年,杭申集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在上海和蘇州也建立了研發中心。第二,創造民族品牌需要廣泛的產學研相結合,應多與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搞聯合研發。杭申的很多產品都是與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第三,精準定位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每個企業的發展愿景和特長不一樣,杭申的定位是中高端產品。第四,圍繞市場進行產品研發。近幾年我們加大了投入力度,開發了智能化產品,把傳統產品賦予了新的生命。未來,杭申集團將沿著市場創新發展的路子繼續前進。
創造電力行業的民族品牌,就必須加大創新力度,包括民族品牌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
智能化時代,我們能做什么?開關行業有無限空間,尤其在新能源領域。首先,智能化電網開關的基本要求是可靠;其次,要在實現綜合智力功能上下大工夫;再次,需要考慮怎樣與智能電網配合,使開關更加節能環保。
在過去20年間,我國電力工業以每年8%~9%的速率增長。到2009年年初,我國裝機容量已達到8億千瓦,預計2020年將達到16億千瓦。
作為機械行業的第二大分支,電工行業的發展前景良好。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郝軍介紹道:“今年,我國電工產品的產值、出口交貨值和利潤都保持著30%以上的增幅,完全回到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作為電工行業發展的主要參考指標,發電設備產量也增長很快。”
但是,電工行業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目前,中國清潔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只有8%左右,距2020年15%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為了滿足新能源對電網的要求,減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目標,建設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和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智能控制為手段,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環節,覆蓋所有電壓等級,以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一體化”融合的堅強可靠、經濟高效、清潔環保、透明開放、友好互動的現代電網。
建設智能電網主要依托自主創新和民族品牌,在發電、輸電、配電、用電和電力調度的各領域,需要大量的智能化設備,這些設備必須適應國情,我國企業具有天時地利的優勢,是發展民族品牌的中堅力量。
國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信息資源中心主任王熙亮表示:“智能電網是強電系統與現代信息系統高度融合的系統。應用電力電子技術、分布式電源、儲能技術、智能化設備和現代信息技術,可把電力系統建設成為可靠、高效、運行靈活,甚至在事故后可以‘自行康復’的系統。這給電力設備企業提供了機遇和挑戰,抓住這個機遇就能在這次變革中得以生存和發展。”#page#
在發展智能化電器上,杭申集團已經做好了準備。杭州之江開關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胡雪松說:“應對智能電網需求,我們除了推出相應產品,還開發了智能配電系統,該系統通過遙測和遙控可以合理調配負荷,實現優化運行,有效節約電能,并有高峰與低谷用電記錄,為能源管理提供了良好條件。”
精彩語錄
產品質量是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杭申集團發展到今天,歷經四十余載,始終以“開拓創新,精益求精,從嚴管理,扎實工作”為企業宗旨。未來,杭申集團依舊會根據市場需求走創新發展之路。
——杭申集團董事長馬傳興
產業品牌化與品牌產業化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也是發展區域經濟,提升區域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打贏品牌保衛戰。中國只要堅持創新型國家的理念,堅持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道路,也會像發達國家一樣,創建出屬于自己的世界品牌。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顧問王永干
創新不可或缺的基本態度是踏下心來鉆研業務。國產開關的精細化程度與國外產品還有差距,需要民族企業克服浮躁,細心鉆研技術。
——中國電科院農電與配電研究所副所長張重樂
建設智能電網的主要依托是自主創新和民族品牌,在發電、輸電、配電、用電和電力調度的各領域,需要大量的智能化設備,這些設備必須適應國情,中國企業具有天時地利的優勢,是發展民族品牌的中堅力量。
——國網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信息資源中心主任王熙亮
民族品牌的成長,需要良好的環境。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政府應為企業創造品牌提供有利的條件和良好的服務;應加強宏觀調控,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下制定并完善有利于中國民族品牌發展的政策、法律和法規;要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凈化市場環境,規范市場競爭,淘汰競爭力較差的商品和企業,使優秀品牌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