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鐵道部公開招標發行150億元中期票據,這是鐵道部今年首次在銀行間債券市場融資。鐵道部部長盛光祖此前曾表示,2012年鐵道部將擴大鐵路建設債權規模,加大貸款力度,充分利用市場化籌資工具,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投資,吸引民間資本,進一步拓寬資金籌措渠道。
鐵道部審計報告顯示,今年1月份全國鐵路基本建設投資僅87億元,同比減少76%;固定資產投資122億元,同比減少69.6%,為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但是按照在去年12月在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盛光祖所透露的“2012年鐵道部將安排固定資產投資5000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4000億元”的計劃來看,這150億融資實在只是杯水車薪。相關的證券研究公司的報告也聲稱:今年鐵道部的資金缺口超過8000億元。目前龐大的資金缺口,使不少地方的高鐵建設仍處于僵持狀態。
在2011年四季度,鐵道部曾四次發行鐵路建設債券,募集資金1000億元。此外,還通過銀行融資2000億元。但這3000億元的融資,仍沒有填補鐵路建設的缺口,此外鐵道部還需要應付債券和銀行還本付息,以及解決控制性工程和將要完工項目的后續投資,這些資金遠大于3000億元。很顯然,鐵道部這種依靠銀行貸款進行鐵路建設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在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尚有較大距離的情況下,爭取地方投資和支持非常重要。事實上,目前地方對建設鐵路的熱情不減。眾所周知,盡管鐵路建設運營的主導方是鐵道部,但對地方來說,鐵路尤其是高鐵的建設對地方經濟拉動十分明顯。而去年底,為了保住轄區內的鐵路項目,不少地方高管密集拜會鐵道部。與此同時,鐵道部顯然也希望地方在鐵路建設中能“多出點力”。隨著鐵道部最近一年對鐵路體制改革的深化,鐵道部對地方鐵路的控股權正逐漸放開,地方修建鐵路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力。
2012年是鐵路新體制新機制全面運行的第一年。在鐵路體制改革當中,資金來源多元化必定成為鐵道部改革的重點方向。但是,鐵道部通過銀行融資的環境已經大不如前,除了緊縮的宏觀貨幣環境外,對鐵路信用的擔憂也可能隨時造成銀行融資的再次斷供;另一方面,繼續通過債務融資會導致鐵道部財務狀況的進一步惡化。因此,鐵道部需要尋找新的資金來源作為債務融資的補充。
而在投資減少的同時,鐵道部也釋放出了體制改革的信號。在去年12月在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盛光祖指出,要轉變鐵道部職能,解決政企不分、權力過于集中、企業市場主體缺位、經營機制不適應市場要求的問題。部機關要由過去事無巨細、包攬企業事務,向搞好規范、監督、協調和指導轉變。他特別強調,要把鐵道部應該承擔的政府監管、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和行業管理職能具體化,要把屬于鐵路運輸企業的權責放下去。
昨日最新消息聲稱,有關部門已在討論,將就鐵道部并入交通部的方式對鐵道部進行體制改革。鐵道部并入交通部后,在交通部下組建鐵路運輸管理局,未來組建的鐵路運輸管理局,只負責負責鐵路建設規劃、鐵路運輸的統一調配和管理。目前鐵道部與路局的垂直管理體系,未來也會改變。未來路局將改制成為鐵路運營企業集團,真正實現鐵路運輸市場化。
如此一來,鐵道部的“鐵老大”地位將最終不保,然而這也是國家和市場經濟的眾望所歸,鐵道部的體制改革,牽動的不僅是龐大冗余的機構改革,還牽扯到交通運輸、工程建設、工程機械等幾個大行業的利益協調。讓鐵路參與市場競爭,由國家宏觀調控鐵路建設,有助于加快中國鐵路建設速度,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