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頗受關注的“中國云”產業發展國家級規劃已獲國務院批準,近期將發布。權威機構預測,云計算有望成為繼大型計算機、個人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第四次IT產業革命。未來三年中國云計算產業鏈的產值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
然而,在“云”風雨欲來的時候,我們卻也不得不擔心,云計算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光伏產業,成為預期無限好、現實折人腰的又一個典范。特別是云計算有一點與光伏產業不同,它具有低成本進入的特征,并不像光伏產業一定要砸進去幾千萬才能生產出東西。在一個中等的省會城市,要想發展一家中小型云計算公司,不過十多個年輕人加上幾臺服務器就足夠了。所以,云計算產業很有可能出現比光伏產業更加兇猛的“一擁而上”,這是我們必須所警惕的。
同時,云計算產業規劃中仍然老套的“中國式產業發展”,其詬病依舊很多。何謂“中國式產業發展”,筆者認為就是政府出政策扶持,政府出廉價土地配置,政府出技術支持,政府出資金采購的典型方式。這樣的好處是能快速帶動產業的發展,形成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但壞處也是一樣明顯的,那就是產業過于依賴政府的作用,一家新入行的企業能發展到什么程度,獲取多少利潤完全取決于政府給予其什么好處,對市場的依賴性和預期相對較小和較弱,并不利于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光伏產業正是如此,在政府的慫恿招商之下,大量資金迅速砸入,但缺乏需求預計造成明顯過剩的產能使得其成為了現代經濟中的“雞肋”:明知其未來市場發展起來后會有大量利潤,但每天都在賠錢的現狀又讓人愛恨兩難,放手也不是,繼續做下去也肉疼。溫州曾跑路的“眼鏡大王”正是栽在了這上面。
“中國式產業發展”還有一個弊端,就是真正做產業的人賺不到產業發展中的最主要的利潤。過去國家扶植了很多產業的發展,這個過程我們看在眼里,什么人賺走了錢我們也看得很清楚。因為產業發展對政府過于依賴,以及政府在產業發展初期巨大的資金投入,使得與政府關系較好,能直接獲得這部分資金或隱性資金的人成為利潤的大頭。
所以我們在過去的三十年里,出現了三類這樣官員的親戚或者下海的官員:一類是手拿扶持的政策或政府采購合同入股公司的;二類是自己拿了各種扶持和合同再轉包項目的;三類是干脆成立個扶不上墻的的公司靠政府扶持資金賺一攬子錢,然后做好帳宣布破產的。我們去觀察各省和地區的產業發展方案會發現,但凡是用“扶持一批新成立”字樣的,最后政府招標項目都被某名不見經傳新成立的公司拿到了;用“提升產業規模”字樣的,最后項目往往是被原來就有的公司拿到了。對號入座式扶持,和量身定做招標,變成了一大特色。
顯然,這其中的每一種情況都不會利于我們相關的產業發展。而云計算則更令我們擔憂,報道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三部委面向5個云計算試點城市,精心遴選了12個重點項目,支持資金規模高達15億元,欲發展一批面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醫療衛生、中小企業等領域的云計算服務示范應用。
5個城市15億,可以說,三部委的財大氣粗,最后也不過是砸進某些人的個人腰包。而我們也應當明白,政府采購是帶動,民用、商用才是關鍵。而就目前現狀來看,云計算究竟在民用、商用領域有何發展我們尚難預計,其市場需求還沒有顯現,產業如何能得到較快發展?所以筆者認為,謹慎入市、小規模運行才是避免云計算成為下一個光伏的正確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