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架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鯤鵬”1月26日在陜西閻良機場實現了首飛。盡管迄今為止官方尚未透露關于運-20的性能參數,但是中國軍事專家認為,該機運力完全可在世界現役及正在研發的軍用運輸機中排進前五位,而它對中國航空工業以及中國空軍的意義,不亞于殲-20。
運-20投送能力引關注
國外媒體及國內專家普遍認為,運-20為一種最大起飛重量達200噸級的大型運輸機。通常而言,這個級別的運輸機根據設計水平不同,最大有效載荷在40到60噸之間。從這一點來看,該機在目前仍在服役以及在研的大型軍用運輸機中,可以擠進前五名。目前,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設計的安-124重型軍用運輸機以150噸的最大載荷排在軍用運輸機的第一位,而美國的C-5以120噸屈居第二,C-17位列第三。這之后,中國運-20可以和俄羅斯剛剛試飛的伊爾-76MD-90A(又被稱為伊爾-476)爭奪第四的位置。該機的載荷應該大于歐洲的A400M、烏克蘭的安-70以及日本的XC-2運輸機。當然,評價運輸機的指標不僅是載荷與航程,起降性能、巡航速度等方面也都很重要。在采用的一些具體技術上,還很難判斷。比如,是否使用了較為先進的超臨界機翼,只有專業人士在近距離觀察才能得出結論。
從外形上判斷,運-20和伊爾-476可謂各有優勢。伊爾-476使用了大函道比的PS-90A發動機,巡航經濟性更好,這意味著可能擁有更大的航程和續航時間;運-20的發動機函道比較小(也就是更加細長),很可能是俄羅斯的D-30KP系列中的某一種,中國曾長期使用該型發動機。未來則很有可能使用類似CJ-1000商用發動機的軍用型號。不過,該機看上去更寬大,意味著貨艙尺寸更大,可裝的大型裝備、武器品種更多,適裝性更好。在機身減阻方面,運-20做得要比伊爾-476更好。
中國航空工業全領域突破
運-20的首飛,對于中國航空工業是一次巨大的突破。長期以來,由于經費有限,中國航空工業的型號研制一直以殲擊機為主,直升機、運輸機等領域不得不“靠邊站”,這也直接導致中國運輸機一直以仿制中小型為主,運-5、運-7、運-8分別系安-2、安-24和安-12的仿制型號,其中最大的運-8最大有效載荷也不過20噸。進入新世紀,中國航空工業先后以殲-10在殲擊機領域實現了突破,以殲-20實現了在殲擊機領域的趕超,以直-10和直-19實現了在直升機領域的突破,而無人機領域更是井噴發展。運-20則實現了中國在大飛機領域的突破。運-20研制成功后,將極大豐富中國航空工業部門在大型飛機設計領域的工程經驗,對于研制其他大型飛機,如大型轟炸機,有著促進作用。
打造戰略空軍的必要機種
運-20對中國空軍的意義,完全不亞于殲-20的問世,它是打造一支戰略空軍不可或缺的機種。首先,運-20服役后,可極大提高中國空軍的遠程投送能力。這對于戰時執行快速后勤補給,以及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尤為重要。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美國利用C-5、C-141等運輸機進行了566架次飛行,給以色列空運了約2.3萬噸物資,蘇聯則在29天中出動安-22、安-12等大型運輸機930余架次,給埃、敘空運約1.5萬噸軍用物資。最近法國空軍對馬里反政府武裝的軍事行動,就不得不租借盟友的C-17運輸機,也足見大型運輸機對于一支大空軍的重要作用。在搶險救災、海外撤僑等領域,大型運輸機的作用也不可小視。運-20列裝后,解放軍可真正實現“國家利益到哪里,軍隊就能保護到哪里”。
其次,在運-20的基礎上研制大型加油機,可提高中國空軍的遠程打擊能力。由于目前轟油6最大起飛重量只有約70噸,對重型戰機實施空中加油略顯不足,更無法對轟炸機進行空中加油。運-20改裝為加油機后,將有能力為重型戰機和轟炸機實施加油,中國的遠程打擊能力將再上一個臺階。
此外,運-20的出現,使得保障裝備無平臺可用的囧境一去不復返。大型預警機、空中指揮、電子戰飛機需要大飛機作為平臺,或許從經濟性上來講,運-20并非是最優選擇,但是作為特種機的平臺,在性能上綽綽有余。
本文地址:http://m.xznet110.com:8002/news/d_1nrusj6oaqp1d.html
拷貝地址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自動化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來源網絡如有誤有侵權則刪。
2013年1月26日,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運-20是中國研發的第一款大型軍用運輸機,最大起飛重量220噸,最高載重量66噸。
2021年秋季全國特種電子元器件展,將于12月5日至7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今年上海特展報名近200家,規模近4000平方米,創歷史新高。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業、中國船舶,中國兵器,中國電科,中國電子等各大軍工集團積極參與。
如何進一步提高設計生產效能以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要。企業數智化轉型,作為提高效能的重要手段,也因此越來越得到我國航空工業者們的重視與關注。
2021(第十一屆)民用飛機工業國際論壇于5月20-21日在沈陽成功召開。本屆論壇以“數·智變革為航空工業科技創新注入發展新動能”為主題,邀請政府局方、國內外民用主機制造商代表、國內外民用飛機零部件及材料制造商、民機系統試驗、測試設備供應商、總/部裝生產設備供應商、大學院校科研院所等行業內專家學者約300位代表
未來10年是加快中國航空工業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航空工業實現跨越發展的攻堅時期。抓住時機,瞄準目標,借助國內政策的良好趨勢以及開放的國內外合作,為航空工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本屆論壇將聚焦科技創新驅動、聚焦產業深度融合,邀請多家國內外航空發動機和飛機主機研制單位,集中討論“十四五規劃下航空工業政策及市場發展趨勢”、“航空發動機模擬仿真技術”、“航空發動機先進測試試驗技術”、“航空發動機先進材料與加工工藝”等熱點話題,搭建國內外航空發動機領域技術交流、學術探討和商業合作
航空工業堅持全球化發展視野,通過技術革新和對外合作,以及資本市場的并購和整合,不斷擴充面向未來發展的能力版圖,從每一次并購、整合與資本化運作的探索中,都在創造著新鮮經驗,展現著改革與創新的光輝前景。
11月7日,航空工業通飛華北公司、霍尼韋爾(Honeywell)公司等簽署Y5B渦槳無人貨運飛機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7416
1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