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口水戰”到“肉搏戰”,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兩大巨頭三一重工(600031,股吧)與中聯重科(000157,股吧)之間的恩怨愈演愈烈,再度升級。
日前,在三一重工蘇州新品推介會上,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兩企業員工發生沖突。據中聯重科相關人士稱,沖突現場有中聯重科員工被打傷,車輛被砸。至此,雙方由以前的隔空對罵,升級為肢體武斗。
對此,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姑且把這兩家企業的恩怨放在一邊,三一重工與中聯重科的“爭斗”也折射出當前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不良競爭態勢,其背后則是工程機械行業市場需求的不景氣,并由此導致盈利能力的急劇下降。
恩怨升級
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兩大巨頭,同處湖南長沙的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的矛盾由來已久,但從去年三一“遷都”北京開始公開化。雙方圍繞“竊取商業機密”、“虛假銷售以及財務造假”等一系列焦點問題展開了“口水戰”。
今年5月,雙方的矛盾再度爆發,由“口水戰”升級為“肉搏戰”。5月24日,中聯重科召開新聞發布會,指責三一重工單方面召開“比武”大會,詆毀中聯產品的信譽,誤導公眾,虛假宣傳,并向國家工商總局遞交材料,投訴三一重工此前在多地舉行的新品上市推介會中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5月25日,在三一重工蘇州新品上市推介會上,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兩企業員工發生沖突。據中聯重科相關人士稱,沖突現場有中聯重科員工被打傷,車輛被砸。而三一重工則回應稱,中聯員工現場騷擾,向三一泵車扔磚不說,還率先開車撞人,從而導致矛盾激化。
5月28日,三一重工對“涉嫌不正當競爭”的指控正式回應,稱“比武”是工程機械行業長期以來形成的普遍做法,而其泵車在“比武”活動中提供的數據真實、準確,不存在虛假宣傳。三一重工同時表示,公司已經委托律師事務所全權處理中聯重科向相關政府部門投訴一事。
6月7日,中聯重科副總裁陳曉非正面回應與三一重工的“武斗”事件,并稱國家工商總局已正式受理中聯重科訴三一重工“不正當競爭”一案。陳曉非再三強調“惡性競爭是對行業的傷害”,希望競爭對手更多地站在行業發展的角度,將更多精力放在完善企業自身發展上。
而此前,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也表示,三一重工飽受惡性競爭的困擾,并損失慘重。“我們不認為競爭對手是敵人,我們稱之為競爭伙伴。我們尊重所有競爭伙伴,但確實非常厭惡惡性競爭,對政商勾結更是無能為力。”
耐人尋味的是,無論是中聯重科還是三一重工的高層,都曾在公開場合質疑過對方,也都曾意味深長地說過一些含沙射影的話。也許正如此話所講:你所厭惡的,正是你要變成的樣子。
#page#
惡性競爭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事實上,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爭斗”的背后,則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市場需求的不景氣,并由此導致盈利能力的劇降。
今年以來,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相繼被媒體曝光存在虛假銷售以及財務造假等行為,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在這方面可堪稱“難兄難弟”。
6月6日,三一重工再次被媒體報道虛增銷售收入超4億元,并詳細列舉相關交易清單。三一重工則在6月7日晚間發布公告,認為媒體報道不屬實。
而此前,有媒體稱中聯重科華中地區存在“銷售—退貨”等虛增收入及造假行為。中聯重科隨后發布公告,對媒體相關質疑給予否定并進行了詳細說明。
據了解,中聯重科2012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33005萬元,同比下降9.12%;今年一季度凈利潤下降幅度擴大至71.66%,首季實現凈利潤59179萬元。而三一重工也同樣業績慘淡,2012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68609萬元,同比下降34.25%;今年一季度則下降43.93%,首季實現凈利潤57237萬元。
不僅如此,在股市上,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再次成為“難兄難弟”。中聯重科自2月8日以來連續下挫,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彈,在6月5日最低報6.86元,創近一年半新低,其股價今年以來累計下跌23.24%。而三一重工也自2月初開始持續下跌,今年以來已經累計下跌16.53%。截至6月7日,三一重工收報8.84元,盤中股價創近7個月新低。
與此同時,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的“爭斗”也折射出當前整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不良競爭態勢。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競爭從來都是主題。競爭是每一個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然而,采取“殺敵1000,自損800”的競爭模式,恐怕并不理智。一位IT界的知名經理人如此評論目前工程機械行業的競爭態勢:“一群中國最聰明的人正聚在一起,搞一件并不精明的事情。”
事實上,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惡性競爭并非沒有前車之鑒。裝載機價格戰曾令裝載機的盈利成為負值,惡性競爭幾乎毀了一個行業。而近幾年工程機械“零首付”這種所謂的銷售創新模式,不僅透支了市場更坑害了行業。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工程機械行業普遍低迷,企業間的競爭幾近膠著,成為滋生惡性競爭行為的溫床。而“惡性競爭,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呂瑩表示:“經過1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工程機械開始轉向中速增長期,企業在適應行業變軌的過程中,要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市場競爭秩序,把不利于行業發展的陋習摒棄掉,這樣才能有利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