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發布了iPhone 6,轟動一片。但是蘋果不制造iPhone 6,制造iPhone是富士康。作為巨無霸級別的制造巨頭,富士康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世界上很多品牌的一流電子產品都是富士康制造的。但是代工費利潤薄如紙,富士康的工人辛苦工作,令富士康急需轉型,而拋開血汗工廠這個稱號。
一、富士康的局限
對于富士康從事制造業而言,走出實驗室,沒有高科技,所有人都是產線上的螺絲釘。有從上到下嚴密的流程分界和各種控制制度,這是大規模生產所必須的。而這種制度對員工創造力的制約是顯而易見的。而富士康無論是創立自有品牌,還是建立自有渠道,所需的人才都無法接受軍事化的工作環境和管理。
程序員也好,設計師也好,有些東西是需要靈感的。而在嚴格的管理和巨大的壓力下,靈感不是想產生就能產生出來的。沒有優秀的設計,產品體驗就沒有優勢,而電子產品已經不是拼低價的標準品年代,即使拼低價,富士康也未必干得過更加血汗的山寨小廠。
在電商領域更是如此,電商作為互聯網行業的一部分,傳統制造企業想要進入是很難的。互聯網的高薪酬,期權上市誘惑,富士康都難以提供。人才找不到,電商如何做得起來?
二、收購比自己干靠譜
對一個巨型企業來說,讓企業文化轉型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只要帶有富士康的制造業基因,就很難去做轉型。解決的辦法是收購而不合并??扛皇靠档馁Y金,收購行業內有一定實力和潛力的公司。富士康的制造部分還是管制造,收購的公司有獨立的運營權,盡量保留原有的企業文化,靠富士康的資金和工廠資源做大做強。
譬如富士康自己做智能手機,一沒有品牌,二沒有用戶體驗。那么它完全可以收購一家會做用戶體驗,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牌子來做手機的設計、銷售。而工廠只從事制造。
前幾年,魅族是一個很好的收購對象,會做用戶體驗,有設計,有想法,缺錢缺技術缺產能。如果兩三年富士康能收購魅族,今天的魅族就不會有產能問題。錯過了魅族,一加、iuni甚至天瓏(主要做國際市場)也都值得富士康考慮。
做自己擅長的產品制造,收購一家有潛力的公司保留原來的文化做產品設計和銷售。這樣才可能轉型成功。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