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的機器人市場群雄逐鹿,國產品牌和外資品牌對龐大的中國機器人市場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外資企業起步較早,產業已形成規?;瘍瀯?,并且在研發設計、核心零部件等領域形成了標準化流程,具有較強的領先優勢。相比較之下,本土機器人企業起步較晚,普遍存在規模小、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在伺服系統和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上,對國外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因此,到目前為止,外資企業仍占據主導地位,本土機器人企業則長期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國產機器人在傳統機器人市場缺乏競爭優勢
去年12月10日,全球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德國庫卡在中國上海松江新工廠舉行了其在華制造的首臺機器人和控制柜下線儀式。此前,日本川崎重工宣布將在中國投資近100億日元建設工業機器人的生產工廠;而日本安川電機在我國開辦的工業機器人工廠已正式投產,目前產能為每年3000臺并有擴產計劃。瑞士ABB集團也已在中國建廠。四大家族正在加緊在中國的戰略布局。
從目前來看,中國機器人與國外的機器人相比還有不少的差距。就以2013年為例,在中國的機器人市場上銷售的3.7萬臺機器人中,國產機器人不到一萬臺,在產品類型上也是以技術含量較低的上下料機器人和搬運機器人為主,而高端的六軸機器人市場則被國外的品牌機器人所占據,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占比96%。
以己之短,對他人之長,顯然不是中國機器人廠家的正確做法。國外機器人企業占據了我國機器人市場約90%的份額。僅發那科、安川、KUKA和ABB四家公司就搶占了約65%的市場份額。經過多年的經營,它們已經在傳統的機器人市場形成了很好的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而且很有很多成熟的應用案例,在這一領域中國企業舉步維艱,國內企業開發的機器人,由于在精度、可靠性和穩定性等方面難以與進口機器人匹敵,還很難被用戶信任。
國產機器人企業正在淪為國外品牌在華的賺錢工具。大部分利潤都被國外上游企業賺走了,系統集成商僅能賺取10%左右的毛利。據了解做一套幾十萬元的機器人系統,公司僅能賺幾萬元,這還沒包括人工成本。
1 2 3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