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程建設及主要特點
工程特點
在國家電網公司在建和已建的60余座智能電網配電自動化試點和推廣城市中,成都配電自動化工程項目起點高,影響面廣。
工程在以下七個方面成效顯著:一次性建設投資、建設和投運規模、試點面積、建設難度、建設工期、技術與管理探索創新、多源信息交互與配網圖數模共享等,為日后推廣應用積累了經驗,示范效應明顯。
主要技術和應用創新
遵循IEC61970/IEC61968國際標準建設信息交互總線(IEB),第一次以配電網業務為驅動,實現多元系統互操作交互集成。通過IEB,DAS與PMS、GIS、EMS、客戶服務系統(CIS)、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搶修指揮平臺、通信綜合資源管理系統、電纜網綜合監控系統八個相關業務系統互聯互通,突出電網圖模和臺賬數據應用重點,以營配調通信繼保業務為服務對象,充分證明按“數據源端唯一、信息全局共享”原則實現信息集成模式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在配電、調控和自動化多系統、多業務之間實現多元信息系統的交互互操作業務流、信息流的同步支撐,信息一致性、關聯互動常態化管理應用。已經實現主城區全部配網圖模和臺賬數據從PMS、GIS生成并導入DAS,支撐實現配網搶修指揮平臺、通信綜合資源管理系統、電纜網綜合監控系統共享應用,實現數據源端和應用的同步更新的目標。正在實現其應用性能和范圍覆蓋整個成都配電網規模和技術要求的目標,為營配數據(含圖模)貫通提供優化、高效的支撐應用環境。
大面積集中部署FA,閉環自動控制,FA應用實現常態化管理,成效顯著。在國內率先實現控制范圍最廣、控制線路條數最多、集中部署且長期連續運行的FA。從2010年10月配電自動化系統正式運行起,主城區193km2區域配電網FA全覆蓋,320條10kV饋線全部投運FA功能,其中160條線路實現全自動閉環控制。至今,FA覆蓋面積已經超過200km2區域,FA線路總數量增至373條,其中全自動閉環控制線路達到295條。
嘗試配電終端集成微機保護功能,設計并應用繼電保護和配電監控功能集成一體化配電終端。節約安裝空間、靈活組態配置,適應多種運行方式和調度需求。配電自動化系統設計繼電保護定值上傳下裝和召喚功能,實現配網微機保護定值和故障信息的動態管理,提高配網調控和運維管理工作效率。
基于EPON技術規劃設計大規模配用電光纖通信接入網,大面積大規模上線運行。充分發揮骨干通信資源并兼顧遠期配用電發展需要,資源共享、高速帶寬、效益環比高,擴展方便。同時實現配電自動化系統作為配網通信應用的分區自治管理。
設計實施了按應用主體分區和主體內部子分類的分區應用方案,充分發揮配電自動化系統作為配電網技術支撐平臺的作用,適應不同管理體制的運管需求,支撐企業管理變革創新發展,應用效率高。
建設管理及其創新
正確的技術、工程管控路線是成功的重要基礎。實施和規劃總體目標、實施方案、技術路線符合工程應用特點,具有示范意義。
制定可操作的總體工程目標及分段目標,工程管理強勢高效。生產運維管理部門嚴格管控工程建設全過程,調控、信通等各部門通力合作,配電工區、設計、監理、施工單位等各專業協調配合實施,高效推進。技術和管理起點高、過程監管和驗收管控嚴密,建設與應用同步謀劃實施。
發揮核心專家作用,形成團隊強大凝聚力。組織技術、管理、施工、設計、監理、運維、應用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工程建設和應用團隊,共同進步。快速提升人員素質和技術、技能和管理能力,提升對建設發展、技術路線以及對智能配電網的認識。
實施方案具體、可操作性強、方法有效。建立研討及設計聯絡會等各類溝通機制,以技術和管控為中心的系統工程管理制度為龍頭,抓施工質量、工藝標準、安全措施、施工進度、工程監理,遞進培訓、優化實施方案、反饋應用評價,按期建成投運。管理機制配套跟進。調控和配網運維兩個應用主體在體制、人員崗位同步探索。新建完善配網調控運行管理機制和城區配網運維管理機制,為建設和實際應用架起可持續發展的橋梁。
以應用為建設目標,未雨綢繆,認識和監管到位。“高起點,高標準、新技術、新工藝、實用化”,建設與應用同步,試點建設與遠期推廣相結合,促建設高質量、運行高水平。嚴格技術標準和施工質量,提升配電終端應用水平,良性循環。
標準制度同步配套建設,工程建設有章可循,管理有序,同時奠定日后系統運行維護與應用管理基礎。配合建設、投運、應用以及后期常態化運維管理、配網設備新投異動變更等工作,成體系編制配電自動化系列技術標準、專業管理標準。使其職責分工、應用細分、各環節配合聯動形成共識,既按章行事又相互配合。
上頁 1 2 3 4 5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