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企業使用機器取代人工進行簡單雕刻。 南方日報記者 王云攝
機械臂敏捷地抓取16塊成型的木板,迅速轉彎,整齊地放入兩個包裝盒內。包裝盒隨著流水線進入打包環節,自動打包裝完成后,隨著流水線進入下一環節……
在自動成型包裝生產線上,完全不需要工人“出手”,自動化設備完成所有工序,這是大自然地板與設備廠商共同研發出來的機器人。這款機器人投入生產后,企業現在的人力成本只有原來的1/10。
筆者近日從中山市大涌鎮獲悉,目前大涌鎮紅木企業在“機器換人”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該鎮現已有6000多臺雕刻機,企業建設高度自動化“無人工廠”的步伐不斷加快。
“機器換人”助生產效率提高10倍
走進3萬平方米的大自然地板青崗分廠車間,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隨處可見。在96米長的生產線上,總共只有3名工作人員在現場操作,而在大自然的舊廠區,同樣功能的生產線需要60人。
據了解,上述生產線年產能500萬平方米。如果用人工操作來完成,每一班生產需要30—40人,如今這條全自動生產線熱壓這一環節僅需3名工人,而且3名工人的工作僅是盯緊生產線的上料、熱壓、質檢的監控屏幕。熱壓生產出大塊木板后,自動輸送到下一環節——分切,等候在此的3名機器人將會迅速抓取木板,通過橫向、縱向地切割生產出一塊塊小木板,機器人將其整齊堆垛起來,送入成型包裝流水線……分切環節僅需一名工人監控機器人干活即可。如此算來,整個流水線需4名工人,如果實行三班倒生產,僅需12人。
青崗分公司廠長蔣修濤介紹,“機器換人”實現以后,新廠房的人力只需不足20人,木地板年產量達到500萬平方米,年產值約4億元。如果按照傳統工藝,年產300萬平方米、2億余元的木地板需要大約120人。“按同等產值換算,現在的人力成本只有原來的1/10。”
通過“機器換人”,生產效率提高了10倍,同時,產品的精度更高,通過特殊的定位與導向機構,實現鋼模板紋理與浸漬紙紋理精確定位到+1/-1毫米,壓貼產生的同步浮雕紋生動、逼真。
紅木產業多環節融入全自動機器
今年3月的中山紅博會現場,中山本地生產的全自動“榫卯”結構生產設備演示的開榫工序吸引了許多目光。一直以來,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靈魂就是榫卯結構,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過去榫卯結構只能通過人手制作,但在演示現場,機器卻能準確制作出“榫卯”構件。
據了解,這是中山市佳能木工機械廠推出的新品數控開榫機。其采用全自動設備和數控技術,操作簡單安全,精準度高,開榫效率相當于人工的10倍,可大大降低時間成本和人工勞動成本。
“大涌紅木目前正在深度實施‘機器換人’計劃,展示先進的數控設備就是要引導傳統家具企業探索機器自動化、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大涌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黃紅全在現場說道。
該鎮經信局局長鄭獻輝介紹,目前大涌許多紅木家具企業已經走在機械化的前沿。東成紅木這兩年一直在優化生產設備和生產流程,并取得良好效果。其生產部門的工作效率是之前的1.5倍,工廠產能同比提高50%;水雨軒紅木在2012年重新做了一次生產流水線的優化工作,目前其茶臺也進入批量化生產時期;專業生產刺猬紫檀家具的鴻紳堂為了保證“海量庫存”,目前將部分開料、干燥的工序承包出去,集中人力在其他工序上做精做細……
購買本土“工作母機”最高補貼500萬
自大涌鎮成為中山首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試點鎮以來,該鎮便大力鼓勵企業“機器換人”,通過購買先進設備、改造現有生產流程、加強技術攻關,來不斷提高生產效率。
針對紅木家具生產效率低下、配套能力較弱、科技水平不足等問題,大涌鎮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工作為契機,加快紅木家具全產業鏈的分工、整合與完善,鼓勵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的路子,專注一個工序、專做幾類產品,形成企業自身特色。2014年以來,大涌鎮的“中間工廠”明顯增多,一批木材加工、木材干燥、軟裝生產企業應運而生,專門從事木材烘干的企業由1家增加到8家,專門開料、界木的企業增至20多家。
此外,大涌鎮政府積極鼓勵企業細化分工。“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企業科技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鄭獻輝表示。中山市豐富木材有限公司項目總投資6000多萬元,配備智能開料、木材錄入優選識別系統等先進設備。傳統的機器鋸片厚度為3.3mm,新機器鋸片厚度只有1.6mm,不僅省材,開好的木料表面光滑,省去壓刨等環節,開料時間較過去縮短一半,生產效率大大提升。
記者獲悉,在市級層面,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勵專業鎮進行“機器換人”,如中山企業購買本地工作母機企業產品用于技術改造或增資擴產,按不超過購買價格的30%給予補助,單個項目最高可獲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