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來,重型機械工業運行下行壓力逐年加大,周期性特征和新常態特征明顯。特別是國家出臺的“三去一降一補”調控政策,制定了2016年鋼鐵、煤炭、建材等工業壓縮富余產能年度完成的數量和時間。而這些行業是重型機械行業重點服務六十多年的傳統領域,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長遠規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沖擊。同時國家提出的降成本、補短板和綠色發展等要求,又給行業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課題。重機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李鏡在協會工作報告中闡述了行業的現狀與發展方向。
重機行業去年增速1.5%
據重機發布的權威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GDP增速為6.7%,機械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4.55萬億元,同比增長7.44%。重型機械行業2016年主營業務收入1.23萬億元,增速為1.50%,較上年提高了0.89個百分點,好于年初-3%的預期;利潤同比下降13.36%,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3.64%;在整個機械行業中屬于增速較為緩慢的行業之一。一季度行業主營收入同比增長9.39%,同比增加7.37個百分點;而利潤率為5.22%,增長0.6個百分點。
重機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李鏡表示,2017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之年,也是各項調控政策效果集中顯現之年,《中國制造2025》許多針對性措施落地,重型機械行業逐步由“多、快”、向“好、省”方向深入發展,今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擼起袖子加油干”奮發圖強的大好時機。今年年初,協會走訪了部分企業,反映市場需求有所增長,各主要企業訂貨量好于去年同期,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為我們創造許多新商機。但是受原材料價格上升、應收款拖欠、無底價壓價招投標等因素影響,行業完全擺脫困境,做強難度依然很大,行業洗牌的局面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根據各方面匯總情況分析,2017年重型機械主營收入增速將達到3~5%以上,形勢遠好于2016年。
粗放式經營、智能制造技術薄弱
李鏡表示,重型機械企業數量多,大多數企業的發展方式仍較為粗放,產品特色不明顯,技術開發多是跟隨型,創新型人才不足并不時有走失,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對目前新的技術、經營模式實踐不多、經驗不足。大型企業大而不強,質量水平不高而且不穩定,知名品牌不多,國際高端市場占有率較低。骨干企業新的核心技術不多,創新基礎相對薄弱,引入新技術相對緩慢,適應市場能力不強。在當期國家的“調結構、補短板、降成本”等機遇中,苦于沒有抓手,難以有所作為。
智能制造技術薄弱。多數產品和生產遠沒有實現自動化控制,智能控制技術基礎欠缺,產品和服務升級相對緩慢,不能滿足用戶在自動化、信息化的要求。在成本優勢逐步消失的背景下,傳統產業增值空間受到限制。
工程成套技術水平較低,大型工程的競爭能力不強。“走出去”經驗不足,抗風險能力差。
現代服務業發展處于初期,多數企業的效果遠低于預期,行業整體運行質量不高。
行業間惡性競爭,企業獲利空間被壓縮。低價競爭的后患使企業無法在技術升級改造方面投入資金。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