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能彰顯博通誠意與決心的價格,也將是一個讓高通董事會拒絕起來更有壓力的價格。
(資料圖)
《財經》記者 周源/文 謝麗容/編輯
北京時間2月5日晚,芯片制造商博通(NASDAQ:AVGO)宣布,已經將收購高通(NASDAQ:QCOM)的報價從之前的每股70美元上調至每股82美元,其中60美元為現金形式支付,剩余則以博通股票形式體現。這意味著總收購價從1050億美元上調至1210億美元。
博通表示,這是體現高通價值的“最好”報價,也是最后的出價。
高通公司的董事會之前拒絕了博通最初提出的1050億美元的收購價格,而且公司CEO Steve Mollenkopf曾稱這一出價不值得考慮。
對于博通的新報價,高通告訴《財經》記者,高通董事會將聯合財務和法律顧問共同對新報價進行評估,以判斷是否符合公司和股東的最佳利益。在評估結束前,高通將不再對此作出進一步評論。
值得強調的是,博通并沒有放棄之前“全部更替高通董事會”的計劃:一個月前,在被高通拒絕收購要約后,博通向高通正式提出11名董事候選人,旨在取代高通董事會所有成員。
博通CEO陳福陽(Hock Tan)表示,除非能與高通達成最終的收購協議,或者是博通提名的11名董事候選人能在今年3月6日的高通年度股東大會上當選,博通才會撤回收購要約停止收購。
多位資本人士向《財經》記者分析,博通此時抬高收購價,可謂心機滿滿:不僅意在將高通重新拉回談判桌,也將有助于其贏得高通股東支持,從而達到“推翻”高通現有董事會的目的。
有誘惑力的報價
82美元每股是一個能彰顯博通誠意與決心的價格,也將是一個讓高通董事會拒絕起來更有壓力的價格。
去年11月初,博通提出70美元每股的收購價后,高通董事會以“嚴重低估了高通的價值”為由回絕了博通。但據外媒報道,當時就有高通部分投資人表示,博通需要把收購價提高到至少80美元每股。80美元每股由此也成了業界對這次收購大戰的預測價。
在高通拒絕博通的理由里,除了報價低之外,高通認為,未來一年當中存在眾多不確定因素,包括其所涉及的眾多監管事宜,指出博通并沒有做出解決上述事宜的承諾。
博通這次明確表示,如果兩家公司能簽署最終的收購協議,博通有信心在簽約后的12個月內完成這筆交易。如果不能在簽約后的12月內完成,則博通會向高通支付一筆費用。如果該交易被反壟斷機構否決,博通也會支付一筆巨額分手費。
陳福陽在一份聲明中指出,“與高通擁有的其他機會相比,我們報價更具吸引力。為了股東的利益,我們仍希望高通能與我們對話。”
此時加價的玄機
博通系列舉措的玄妙之處在于,該公司并非如外界預期般,在第一次被拒絕后馬上提高報價,而且先舉起了“惡意收購”大旗,一口氣提名11名董事會候選人,旨在全部取代高通董事會。對博通來說,贏得董事會控制權是更經濟的選擇,博通這一選擇,也導致雙方展開 “委托投票權”?爭奪大戰。
這是因為,董事會是由股東選舉產生的,股東的投票權越多,就越有可能將“自己的人”推向董事崗位。股東掌握的投票權不僅包括因其自己持有的股份而產生的投票權,也包括其通過“征集委托投票”的方式獲得的代理其他股東的委托投票權。在召開股東大會之間,高通和博通都要努力爭取拿到盡可能多地“征集委托投票權”,才能保證在3月6日的股東大會上贏得勝利。
據外媒報道,高通此前曾建議公司股東拋棄博通公司的“藍色”代理卡,在高通的“白色”代理卡上投“贊成”票,以支持高通當前董事會成員的連任。
在當下時間點博通提高收購價,很可能是因為博通目前在股東投票代理權爭奪戰中落了下風。
博通此刻及時加價,80美元每股已經是部分高通投資人的心理預期價,高通董事會如果仍不同意,就需要向股東出示更加有說服力的反收購提案,才能獲得股東的支持,否則,部分股東有可能倒戈博通陣營。
換言之,博通即便再次被高通拒絕,也將有助于該公司獲得更多的股東投票代理權,為3月6日股東大會上的董事會席位大戰添一分勝算。
一旦收購達成,收購高通之后的新公司會成為超級“巨無霸”,改變整個芯片行業現有格局,成為行業第三,僅次于英特爾和三星電子,在無線通訊芯片領域將處于絕對壟斷地位。也將極大影響下游產業,包括手機、電腦等終端廠商及臺積電、中芯國際等代工廠。
2月5日,美國股市大跌,道瓊斯指數跌1175點,跌幅4.6%。跌幅是2011年8月以來最大。博通對高通這一新收購要約也未令雙方股價逆勢上揚。截止2月5日美股收盤,高通報收61.73美元,跌6.57%;博通報收228.10美元,跌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