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特朗普甩出一個“王炸”,要求美國公司在未來7年內禁止向中興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一時間,中興這個全球通訊領域的巨人,面臨著休克、破產的種種危機,曾經自信滿滿的國人,突然之間發現,不僅僅是芯片,在許多核心技術領域,包括超高精度機床、工業機器人、軸承、頂尖精密儀器等,中國企業都非常地脆弱,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依賴性很強。
那么,陶瓷行業又有多少“芯片”掌握在別人的手里呢?假設有一天,別國對中國陶瓷產業也進行類似的貿易制裁和全面封鎖,我們是否能夠不受影響,繼續保持現有陶瓷大國的地位?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陶瓷人的自豪感也與日俱增,我們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瓷磚生產國、消費國、出口國,而且擁有全球最完整、最成熟的陶瓷產業鏈,與此同時,陶瓷產品并不像其它消費品一樣以海外品牌而感到自豪,反而是國內品牌一直占據著高中低市場的絕對優勢,進口品牌僅僅是一個補充,并沒有多大的威脅。
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上,全球除意大利、西班牙兩大傳統陶瓷生產強國外,其它發達國家,包括歐盟、美國、日本等,其陶瓷產業規模都非常小,有些國家甚至沒有這個產業,市場完全依賴進口,美國就是典型的案例,作為全球最大的瓷磚進口國,其國內瓷磚產業非常弱小。
是不是這些發達國家生產不了瓷磚產品,或者說沒有陶瓷產業基礎,支撐不了該產業的發展呢?答案是否定的。說到底,陶瓷產業是一個傳統產業、一個低端制造業,它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能源和人力成本,而其附加值又不高。
意大利、西班牙之所以發展該產業,主要是這兩個國家本身的經濟體量不大、產業結構單一,而陶瓷產業又是其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因此保留了適度的規模。
相反,許多發達國家在多年的發展中,并沒有像中國一樣大力發展陶瓷產業,反而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等才把陶瓷產業作為重要產業來發展。2016年,全球十大瓷磚生產國依次是中國、印度、巴西、西班牙、越南、意大利、印尼、伊朗、墨西哥、土耳其,從這個排名就可以看出,陶瓷產業更適合在發展中國家落地生根。
作為全球最大的陶瓷生產國,中國擁有完整而又龐大的產業鏈,包括裝備、化工、產品制造等,如果我們不考慮規模這個維度,那么中國陶瓷產業還有多少競爭優勢?還有多少值得炫耀的東西?裝備、技術、產品、人才?哪一個領域我們又能夠獨步市場,領先全球?
如果說許多技術、配件,中國制造雖然質量差一些還能夠替代的話,那么噴墨打印機最核心的噴頭,則完全依賴進口,包括一些高端的墨水、色料等。與此同時,一些先進的檢測、分析、試驗設備,同樣需要從德國、日本等工業強國進口。在產品設計領域,中國設計師與國際一流水平同樣存在巨大差距。如果再稍微延長一點,瓷磚設計當中的成像設備,同樣100%依賴進口。
當然,在全球化的今日,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100%地自給自足,基本上都是面向全球采購、全球銷售,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強國亦是如此。因此,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道理要求中國陶瓷產業什么都要自己生產、自己制造。
但是,能夠做而不做,與想做而做不了,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選擇。在陶瓷產業這個全球化的市場分工中,我們做什么、別人做什么?不僅僅是市場利益的分配,更是核心技術的較量。我們不能長期沾沾自喜于中國裝備水平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市場占有率達到了多少?
我們也應該考慮一下在一個個中國殼里面,其關鍵技術、核心配件的自主化率達到了多少?是否有國內的替代品?這種替代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是在縮小還是在拉大?否則,如果有一天別人不賣給我們噴頭,我們的幾千臺噴墨機可能要完全停工。當然,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但是,別人利用核心技術賺取的利潤是國內設備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卻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陶瓷產業由大變強,不能老是陶醉于產業規模,而是要像格力空調一樣掌握核心科技,通過科技創新掌握陶瓷產業的核心技術,一步步提高關鍵技術的自主化率,把話語權、主動權抓在自己手里,才是中國陶瓷業做大做強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