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第55顆衛星入軌,宣告北斗導航系統進入全球時代。這是一個由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將為全球用戶提供
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26年前,中國剛剛啟動北斗一號工程。彼時,美國的GPS已經完成全球組網,正式進入民用領域,所到之處盡是藍海,市場蓬勃而起。GPS的地位建筑于強大的軟硬件設施服務與民用市場的深度綁定。
伴隨著北斗成長的是國內衛星導航產業。從無到有,從國外公司的代理銷售到自主產品研發上市,如今基于北斗導航的產業鏈初具規模,國內市場應用逐漸成為標配,中國導航業產值達到3450億元。從不久前的珠峰測高,到70%的智能手機,北斗“潤物細無聲”。
據2020年5月發布的《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申請入網的手機有400多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近300款。
之所以用戶感受不到,主要因為手機上經常用“GPS”三個字母代替了所有導航系統。
北斗和我們生活的聯系不止手機。地面
交通領域,全國已經有超過660萬輛道路營運車輛和5.1萬輛快遞車輛應用了北斗系統。交通部門可以基于采集的位置信息,實時調度車輛。消費者也可以在手機看到公交車到哪一站了、快遞送到哪了。
此外,北斗系統還被用在海洋漁業、應急救援和軍事等領域。《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
其中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產業核心產值為1166億元,在總產值中占比為33.8%。隨著北斗三號全面建成,與北斗應用的進一步深入,相關產值將進一步提升。
從“卡脖子”到自主研發,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不僅將核心技術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并且還將繼續發展出中國自己的衛星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