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廣東東莞市松山湖功能區的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拓斯達),機器臂組裝生產線一片忙碌。為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這家公司的訂單不降反升?
“企業復工難是因為要員工去工廠才能復工,而疫情期間很多人出不了門。如果企業是自動化的無人化工廠,它復工就很容易,能讓訂單穩定地交付,不擔心疫情有太大影響。”拓斯達大客戶部總經理張朋表示,“疫情讓很多企業對自動化的迫切度越來越高,這種變化直接體現在公司自動化設備的訂單增長上。”
從自身開啟智能化實踐之路
靈活的機器人手臂,從傳送帶上“拿”起一片芯片,靈活劃出一段曲線,旋轉了大半圈,等芯片到了電路板上方,位置角度正好對齊板上的方框,機械臂將芯片輕放到電路板上,十幾條引腳和線路板的焊點絲毫不差地重合在一起。
在車間的另一邊,有一個巨大的屏幕,上面輪流顯示著各種圖表和數字。從全球銷售訂單響應,到物料庫存狀況,再到車間生產線情況等,清晰地呈現了整個公司的各項生產運營數據。
“以前往往一個訂單快到最后交期,才發現某個環節有問題,要想解決問題,溝通協調起來也都很麻煩。”張朋介紹道,通過這塊電子看板,隨時都可以監控物料供應、生產進度或者不良品等情況,這背后是架構在華為云工業互聯網平臺FusionPlant上的拓斯達MES系統。”
拓斯達智能制造系統模擬數據演示
拓斯達成立于2007年,定位于為制造業客戶提供生產線裝備,早期在注塑機設備的生產和銷售上獲得成功,后來專注于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的研發銷售。
拓斯達的工業機器人得到了電子、快消等領域客戶的廣泛認可。但隨著技術和市場的發展,客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希望能在自動化基礎上,實現智能化。為了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拓斯達開啟了從自身開始的智能化實踐之路。
“自己造的降落傘自己先跳”,拓斯達智造總監楊靖十分認同這一理念。為了更好地為制造業提供智能工廠服務,拓斯達緊緊跟住智能化進程的步伐,率先在自己的工廠里實踐了智能化轉型。
2018年,拓斯達聯合華為云實現了SAP系統上云,將ERP、MES、CRM、CAD/CAE、OA等各種信息系統通過華為云FusionPlant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起來,實現智能生產、生產服務化。
拓斯達SAP上云是華為云首個制造企業SAP上云項目,這個在以往要用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的復雜項目,通過華為云工業互聯網平臺FusionPlant,僅用4小時就完成了系統部署上線。
SAP上云以后,通過云上ERP系統,拓斯達的業務上線速度得以整體提升;利用云MES實現的廠線自動排產報工,讓生產效率得到提高;云上設計仿真的采用,讓設計工作更加方便、快速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
得益于華為云工業互聯網平臺FusionPlant的支撐,拓斯達SAP系統通過集成的財務、生產、人力、生產運維等管理流程,為智能制造提供了豐富的決策信息,并全面打通公司價值鏈上下游業務的數據關聯,降低業務風險,促進企業向高效、精益、智能轉型。
2019年,拓斯達-華為制造上云項目被評為廣東省智造上云示范項目,為制造企業轉型工業互聯網樹立了標桿。
助力100萬企業實現智能制造
在嘗試自身智能化轉型之后,拓斯達與華為云進一步展開合作,轉型成為智能制造綜合服務商,為制造企業提供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
在制造業具有廣泛的客戶基礎,在工業現場沉淀了大量設備能力,并積累了豐富的工藝參數和生產經驗,加上華為云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賦能,拓斯達成為解制造企業智能化“痛點”的專家。
如今,拓斯達為制造業企業提供三方面的產品和服務: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硬件設備;控制系統和MES等工業物聯網軟件;通過智能制造綜合服務平臺,為制造企業提供渠道與核心技術支撐。拓斯達的產品與服務廣泛運用于3C、光電、新能源、家用電器、汽車零部件制造、5G等領域。
定位“工業互聯網黑土地”的華為云,聯合各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攜手合作伙伴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FusionPlant打造與當地產業深度結合的工業互聯網產業云模式,支撐當地產業轉型升級。
以廣東東莞松山湖為例,結合當地電子信息制造、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兩大產業集群,2019年10月,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和華為合作推出了松山湖產業云項目,旨在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促進松山湖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松山湖功能區企業由“制造”向“智造”轉變,支持企業積極“上云用云”,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園區企業智能制造能力。
作為松山湖工業互聯網產業云的典型樣本,下一步,拓斯達計劃在華為云工業互聯網平臺FusionPlant的支撐下,進一步深化5G+工業互聯網賽道的探索和合作,實現“幫助100萬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企業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