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專家:去工業化是未來5年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
發布時間:2020-11-24
來源:界面新聞
類型:
行業資訊
人瀏覽
關鍵字:
去工業化
十四五
導 讀:
“十四五”期間(2021年至2025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是去工業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周二表示,“十四五”期間(2021年至2025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是去工業化。他指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發揮制造業的創新效應和產業帶動效應,是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黃群慧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說,從理論上分析,在現代化過程中,隨著一國人均收入的提升,制造業所占比重就會逐漸下降。但需要注意,制造業本身具有創新效應、產業關聯效應以及外匯儲備效應等,如果這些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好,制造業比重就快速下降,會產生過早“去工業化”的問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目前中國人均GDP(在)1萬美元左右,而現在制造業占比已經低于30%。因此,需要保持制造業占比穩定。”他說。
中國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不過,中國一直沒有占據產業鏈的制高點,很多高端零部件和電子元件難以自給。在國際環境極為復雜的當下,這已成為中國亟需處理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建議稿還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
黃群慧認為,要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要從低成本出口導向工業化轉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工業化。
11月3日,他在杭州舉行的服務業制造大會上表示,高質量的工業化包含三點內容,一是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包容和可持續的工業化。二是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是新工業革命背景下要實現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滿足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
黃群慧表示,在這當中,服務型制造是其中一個重要方向和內容。服務型制造的本質是將生產制造全周期的各個環節、各個要素映射到網絡虛擬空間之后實現了互聯互通,實現了制造服務化的延伸和價值增值。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自動化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來源網絡如有誤有侵權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