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維碼微平臺 大視野

          • 工控頭條

            CA800二維碼工控頭條App

          當前位置:自動化網>自動化新聞>行業資訊>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發布時間:2021-01-20 來源:央廣網 類型:行業資訊 人瀏覽
          關鍵字: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 十大科技

          導  讀:

          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日在北京揭曉。

            央廣網北京1月20日消息(記者覃勇)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日在北京揭曉。

            202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

            1.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科學研究啟動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12月1日晚間成功著陸在預選著陸區。完成月壤取樣后,嫦娥五號上升器于12月3日從月面起飛,嫦娥五號返回器于12月17日1時59分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志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隨后,重達1731克的嫦娥五號樣品移交中國科學院,將在位于國家天文臺的“月球樣品實驗室”中存儲、處理和分析,正式開啟月球樣品與科學數據的應用和研究。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對于我國提升航天技術水平、完善探月工程體系、開展月球科學研究、組織后續月球及星際探測任務,具有承前啟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2.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北斗全球系統星座部署完成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和配套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全方位參與了研制建設。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6次飛行。在測控、地面運控、星間鏈路運管、應用驗證等系統的強有力支撐下,此前發射的所有在軌衛星都已入網。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3.深潛再傳捷報,我國無人潛水器和載人潛水器均取得新突破

            6月8日,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海試歸來。在此航次中,“海斗一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實現近海底自主航行探測和坐底作業,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填補了我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11月28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牽頭總體設計和集成建造、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機構聯合研發的“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隨“探索一號”科考船返航。此次“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志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此外,還有助于科學家了解深淵海底生物、礦藏、海山火山巖的物質組成和成因,以及深海海溝在調節氣候方面的作用。

            4.我國率先實現水平井鉆采深海可燃冰

            3月26日,自然資源部召開了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采成果匯報視頻會,會議透露,此輪試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天然氣水合物通常稱為可燃冰。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的試采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世界紀錄。此次試采中,研究人員還自主研發了一套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產業化的關鍵技術裝備體系,創建了獨具特色的環境保護和監測體系,自主創新形成了環境風險防控技術體系。此次試采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鉆采核心技術,實現了從探索性試采向試驗性試采的重大跨越,在產業化進程中取得標志性成果。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采用水平井鉆采技術試采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5.科學家找到小麥“癌癥”克星

            小麥赤霉病,是世界范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有小麥“癌癥”之稱。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孔令讓及其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且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首次明確并驗證了其在小麥抗病育種中不僅具有穩定的赤霉病抗性,而且具有廣譜的解毒功能。相關研究成果4月10日在線發表于《科學》。目前,已有30多家單位利用抗赤霉病的種質材料進行小麥抗赤霉病遺傳改良,并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進行廣泛試驗,結果表現良好。上述成果為解鎖赤霉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

            6.科學家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使得我國成功達到量子計算研究的首個里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為實現可解決具有重大實用價值問題的規模化量子模擬機奠定技術基礎。相關成果12月4日在線發表于《科學》。

            7.科學家重現地球3億多年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之一。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99%以上已經滅絕,通過化石記錄重建地球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是認識當今人類居住地球生物多樣性現狀與發展趨勢的重要途徑。南京大學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自建大型數據庫,自主研發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天河二號”超算取得突破,獲得了全球第一條高精度的古生代3億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變化曲線,其分辨率較國際同類研究提高400倍。新曲線精確刻畫出地質歷史中多次重大生物滅絕和輻射事件及其與環境變化的關系。成果于1月17日以研究長文形式發表于《科學》。

            8.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建成

            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12月4日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該項目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據悉,該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托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采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托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9.科學家攻克20余年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發表的關于高維凱勒里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率先攻克了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這些均為幾何分析領域20余年來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相關成果于11月初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志》上。據了解,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投稿到正式發表耗時6年。該論文引進了眾多新思想和新方法,對幾何分析,尤其是里奇流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悉,該文是幾何分析領域內的重大進展,或將推進諸多相關工作。

            10.機器學習模擬上億原子:中美團隊獲2020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項戈登貝爾獎

            11月19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賈偉樂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鄂維南、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張林峰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的應用成果獲得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該項工作在國際上首次采用智能超算與物理模型的結合,引領了科學計算從傳統的計算模式朝著智能超算的方向前進。據悉,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以其高精度和算法復雜著稱,長期以來,其計算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受算法和算力限制,即使利用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也只能計算數千原子體系規模。該成果通過高性能計算和機器學習將分子動力學極限提升了數個量級,達到了上億原子的體系規模,同時仍保證了「從頭算(ab initio)」的高精度,且模擬時間尺度較傳統方法至少提高1000倍。據了解,基于深度學習的分子動力學模擬通過高性能計算和機器學習的有機結合,將精確的物理建模帶入了更大尺度的材料模擬中,有望在將來為力學、化學、材料、生物乃至工程領域解決實際問題發揮更大作用。

            2020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

            1.科學界完成迄今最全面癌癥基因組分析

            2月5日,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宣布,一個國際團隊完成了迄今覆蓋面最廣泛的癌癥全基因組分析,這有助于加深研究人員對癌癥的認識,為開發出更高效的治療方案鋪平道路。這個被稱為“泛癌癥計劃”的項目由來自37個國家的1300多名科學家合作開展,旨在研究可導致癌癥的變異基因,繪制出這些基因的全圖譜,團隊分析了38種不同類型腫瘤的2658個全基因組,為癌癥研究獲取了豐富的基因數據。相關成果在當天以20多篇系列報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雜志及子刊上。

            2.人造葉綠體研制成功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和法國波爾多大學的研究人員5月8日在《科學》上發文,他們通過將菠菜的“捕光器”與9種不同生物體的酶結合起來,制造了人造葉綠體。這種葉綠體可在細胞外工作、收集陽光,并利用由此產生的能量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富含能量的分子。研究人員希望他們制造的加強版光合作用系統,最終能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有用的化學物質,或者使轉基因植物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量達到普通植物的10倍。這種新的光合作用將為轉基因作物打開新大門,創造出比現有品種生長速度更快的新品種。在世界人口激增的背景下,這對農業發展是一個福音。

            3.人工智能首次成功解析蛋白質結構

            生物學界最大的挑戰之一——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如今有望被破解。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開發的深度學習程序AlphaFold能夠精確預測其三維形狀。長久以來,人們需要借助實驗確定完整的蛋白質結構,這些方法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而現在,人工智能也有能力給出精確預測的計算方法,可能只要幾天甚至半個小時。11月30日,在蛋白質預測結構挑戰賽CASP上,AlphaFold程序在百余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將深度學習與張力控制算法結合,并應用于結構和遺傳數據,該深度學習網絡利用目前已知的17萬種解析完畢的蛋白質進行了訓練。DeepMind有關研發團隊表示,還將繼續對AlphaFold展開訓練,以便更好地解析更復雜的蛋白質結構。

            4.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變為甲烷

            研究人員一直試圖模仿光合作用,利用太陽的能量制造化學燃料。現在,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銅-鐵基催化劑,可借助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這一方法是迄今最接近人造光合作用的方法。研究人員稱,新催化劑如獲進一步改良,將降低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1月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道了這種新型催化劑,作為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的光驅動催化劑,其效率和產量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5.腦-機接口技術助癱瘓男子重獲觸覺

            4月23日,美國巴泰爾科研中心和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在《細胞》上發文,他們成功利用腦—機接口(BCI)系統幫一位癱瘓患者恢復了手部觸覺。這項技術能捕捉到人所無法感知的微弱神經信號,并通過發回受試者大腦的人工感覺反饋來增強這些信號,從而極大地優化受試者的運動功能。BCI系統在改進后成為首個同時恢復運動與觸覺功能的系統,不僅能讓受試者僅靠觸覺就能感知到物體,還能夠感知握持或撿拾物體時所需的壓力。

            6.科研人員繪出迄今最大三維宇宙結構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20日報道,在對400多萬個星系和蘊含巨大能量的超亮類星體進行分析后,國際斯隆數字巡天調查(SDSS)項目發布了迄今最大的宇宙三維(3D)結構圖。繪出該圖的是多國科研人員組成的“擴展重子振蕩光譜巡天(eBOSS)”項目,它是世界最大星系巡天項目“斯隆數字巡天(SDSS)”的一部分。最新成果建立在世界各地數十家機構的數百名科研人員超過20年合作的基礎上,由eBOSS項目耗費數年完成。目前理論認為宇宙產生于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通過理論分析和天文觀測,科研人員此前對宇宙的遠古歷史和最近的膨脹史都有相當了解,但中間卻存在一個約110億年的認知缺口。有關研究人員表示,新成果終于填補了這一空白,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展。

            7.美研究人員在超高壓下實現室溫超導

            10月16日,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研究成果。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近年來超導研究的進展已表明,富氫材料在高壓下可將超導溫度提高至零下23攝氏度左右。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科研人員在實驗室中將可實現零電阻的溫度提高到了15攝氏度,這個效果在2670億帕斯卡壓力下的一個光化學合成三元含碳硫化氫系統中被觀察到,這個壓力約是典型胎壓的100萬倍,并且達到了實驗中實現的最高壓力值。

            8.“基因魔剪”首次直接用于人體試驗

            一名遺傳失明癥患者成為接受CRISPR-Cas9基因療法直接人體試驗的第一人。據3月初英國《自然》網站報道,科學家首次開展臨床試驗,將CRISPR-Cas9基因療法直接用于人體,治療遺傳性眼病——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癥(LCA10)。LCA10是導致兒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無治療方法。CRISPR-Cas9有“基因魔剪”之稱,在最新試驗中,這種基因編輯系統的組件將被編碼于病毒基因組中,然后直接注入患者眼睛的近光感受器細胞內。這項最新實驗名為“光明”(BRILLIANCE),由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遺傳性視網膜疾病專家馬克·彭勒斯與美國Editas Medicine公司等攜手開展,他們表示,此試驗旨在測試該基因編輯技術移除導致LCA10的基因突變的能力,具有里程碑意義。

            9.引力波探測器發現迄今最強黑洞合并事件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了天文學家未曾想到的驚人發現——迄今為止我們所知的最大規模的黑洞合并事件。9月2日,《物理評論快報》和《天體物理學期刊快報》分別上線文章,介紹了這項發現。此次黑洞合并最早被發現于2019年5月21日,合并產生的引力波被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意大利室女座干涉儀(Virgo)探測到,合并事件被命名為GW190521。這是上述引力波探測器今年第二次探測到非常規的黑洞合并事件。此次合并事件中,兩個黑洞的質量分別是太陽的85倍和66倍,合并后形成的新黑洞質量接近150個太陽。

            10.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分辨率障礙

            如果想繪制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需要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后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后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分辨率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在電子束技術、探測器和軟件進一步的幫助下,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兩組研究人員將分辨率縮小到1.25埃或更小,這已經足以計算出單個原子的位置。增強的分辨率或使更多的結構生物學家選擇使用冷凍電鏡技術。目前,這項技術只適用于異常堅硬的蛋白質。下一步,研究人員將努力在剛性較小、較大的蛋白質復合物(如剪接體)中達到類似清晰程度的分辨率。相關論文于10月21日發表在《自然》。

            據悉,2020年度兩院院士評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騰訊集團發展研究辦公室協辦。本項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7次。

          本文地址:http://m.xznet110.com/news/d_1o30jpkv2hoa1.html

          拷貝地址

          上一篇:報告: 杭州、上海和天津新能源車主充電最方便

          下一篇:武漢研發出新能源汽車核心芯片 4月量產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自動化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來源網絡如有誤有侵權則刪。

          相關新聞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 十大科技
          • 智顯未來 洞見新知:大家齊聚 共議人工智能前沿

            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將致力于搭建一個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共享開放平臺,通過組織學術論壇、暑期學校、研習班等系列活動,匯聚全球一流學者,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關鍵前沿理論和技術難題,促進人工智能科技與人才的交往交流。本次人工智能前沿論壇作為系列活動的首場,邀請到本領域的杰出

          • 截止2019年2月,中國科學院共有22家創新研究院

            根據《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組織實施方案》,2016年至2020年加強對第一批創新研究院正式運行后的過程管理和動態調整,推進重大成果產出。

          • 2016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招聘160人公告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國家級自動化研究機構,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本次招聘面向高校應屆畢業生及社會在職人員,共設置崗位106個,預計招聘人數為160人。

          • 中國科學院研制出海浪能發電機

            據悉,國家“頂尖千人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中林領導的團隊研制出水能摩擦納米發電機,組網利用后或可實現每平方公里海面產生兆瓦級電能。

          • 第30屆中國控制會議召開

            由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30屆中國控制會議于2011年7月22~24日在煙臺召開。

          • 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正式揭牌成立

              5月27日,由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和廣州市南沙區共建的“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正式揭牌成立。王越超所長代表研究所與廣州市南沙區管委會簽署了合作協議,中國科學院施爾畏副院長與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為新成立的研究所分所揭牌。    今年是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所領導班

          • 中國科學院緩沖型包裝設計技術研討會在泰國舉行

              1月1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緩沖型包裝設計技術研討會”在泰國 Pattana Golf & Sports 度假村舉行。研討會以“工業包裝創新(Package Innovation)”為主題,7個不同國家的100多名企業代表參加。本次會議由泰國高速包裝(是拉差)有限公司協助承辦,CAE實驗室吳鴻斌工程師、盧磊博士代表先

          •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舉辦了第四屆學術交流大會

                1月14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舉辦了第四屆學術交流大會。一年一度的計算所學術交流大會由計算所學術規劃辦主辦,旨在展示計算所一年中所取得的的科研創新成果,增進不同科研實體之間的學術交流。今年的學術大會由網絡重點實驗室承辦,主題是“數據密集的網絡計算”。     今

          猜您喜歡

          更多精彩信息看點 請掃描以下二維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极品麻豆91在线| 激情成人综合网|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国产极品粉嫩交性大片|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 3d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小说太男| chinesefemdom444|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四虎影视成人精品| 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一卡2卡3卡4卡公司|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www.激情小说| 欧美freesex黑人又粗超长| 园田美樱中文字幕在线看一区|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交换年轻夫妇5| 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高清| 宝贝乖女好紧好深好爽老师|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 粉嫩小仙女脱内衣喷水自慰|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体验区| 一区二区三区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xxxx做受性欧美88|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首页| 在线观看黄网址|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4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色综合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69|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尤物丿|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