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政府發布了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計劃到2023年,市級“專精特新”培育企業超過1200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500家,爭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0家,成為引領武漢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為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獎勵50萬元
文件指出,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大力培育市場主體,進一步優化企業開辦服務,推動“證照分離”改革事項全覆蓋,力爭年均新登記市場主體20萬戶以上;持續優化市場主體結構,力爭新登記企業占比逐年提升,年均新登記企業10萬戶以上。建立個體工商戶新轉小微企業動態培育庫,推動個體工商戶新轉為小微企業。
建設好小微企業之家,加速促進小微企業成長,支持各區、產業園區、產業集群、孵化基地、大企業,建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培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優化企業創新成長生態,對經認定的國家、省、市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市級財政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獎勵。
擴大工業規上工業企業集群,建立“小進規”分級培育機制,每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00家以上。對首次進入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市級財政給予20萬元獎勵,各區按照市級獎勵標準給予不低于1:1的配套支持。
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支持中小企業專注細分市場,突出主業,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獲批國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市級財政分別給予50萬元、20萬元獎勵。
構建“專精特新”發展雁陣集群
文件指出,要建立“專精特新”培育庫。按照“儲備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則,市、區分級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加強對入庫企業分類指導,形成有機銜接的梯度培育體系。
要加強企業梯度培育。支持中小企業按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市級‘專精特新’培育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梯次發展。
要大力招引“專精特新”企業,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開展精準招商,引進一批產業帶動力強的知名企業,落地一批強鏈補鏈穩鏈項目。鼓勵各區出臺專門招引政策,給予配套支持。
提升“專精特新”企業創新能力
文件指出,要支持企業研發創新。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獨立或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實現“專精特新”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開展高價值專利組合培育,對符合條件的項目,一次性給予50萬元支持。
要推動核心技術攻關,聚焦我市“335N”先進制造業體系,打造光電子信息、
汽車及零部件、生物
醫藥及醫療器械3大世界級產業集群,提升裝備制造、現代消費品、先進基礎材料3大優勢產業,加快培育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北斗、氫能、網絡安全5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電磁能、量子科技、超級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科學、深地深海深空等若干未來產業,建立重點產業鏈產業基礎再造項目清單,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在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的工業“四基”領域,突破一批制約武漢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產品),補齊產業鏈短板、鍛造長板,全面提升產業自主可控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推要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高水平建設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圍繞重點產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中試基地,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落實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示范應用政策,豐富創新產品應用場景,加快創新產品推廣應用,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沿“技術—零件—部件—整機—系統”發展路徑,擴大市場占有率。
真金白銀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智能化轉型
文件指出,要支持智能化改造。推進“專精特新”企業智能化轉型全覆蓋,提升企業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能力。對認定為全球燈塔工廠、市級標桿智能(鏈主)工廠、市級智能化改造示范項目的企業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200萬元一次性獎勵。
促進質量品牌提升。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制定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武漢制造”標準,打造一批區域產業品牌集群。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爭創中國質量獎、長江質量獎、“武漢名品”。對主持制定國際、國家、行業、地方、團體標準中融合了標準必要專利的單位,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10萬元、10萬元補助。對主導制定知識產權服務國家、行業、地方和先進團體標準的單位,分別給予30萬元、20萬元、10萬元、5萬元補助。
加強企業培訓交流。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開展企業家系統培訓,組織“專精特新”企業家到境外著名高校、企業學習研修;加強與國內一流高等院校合作,開展“專精特新”經營管理領軍人才訂單培訓;實施“萬企育才”中小企業培訓工程和“創業武漢”公益培訓,開展“模塊化、個性化、菜單式”教學培訓。鼓勵參加“創客中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對市級獲獎企業(項目)給予一等獎30萬元、二等獎20萬元、三等獎10萬元、優秀獎5萬元獎勵。
建立公共服務網絡。在武漢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專精特新”服務專欄,完善“線上+線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服務網絡。遴選和支持一批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和核心服務機構,從“政策+資本+服務+載體”等多個方位,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政策咨詢、管理提升、檢驗檢測、技術轉移、人才培訓、市場開拓、投資融資等全方位“點對點”專業服務。
建立“專精特新”企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
文件指出,要加強人才支撐,實施“武漢英才計劃”“千企萬人支持計劃”,建立“專精特新”企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引進培育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科技研發團隊,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引進“武漢英才”戰略科技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科技研發團隊的“專精特新”企業按規定給予補貼。對“專精特新”企業入選國家、省、市人才專項的分別按規定予以補貼。
加大融資支持。開展“千名行長進千企”,對接服務“專精特新”企業融資需求。鼓勵銀行機構通過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擔保貸款等方式,適當提高抵質押率,擴大商標、專利、設備等可接受抵質押物范圍,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信貸支持。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納入擬掛牌、上市后備企業名單,搶抓北京證券交易所風口契機,開展北交所上市培訓及診斷輔導服務,支持登陸資本市場。整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基金,發揮政府產業基金引導作用,鼓勵創投資本、社會資本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股權融資。
強化精準服務,各區要加強“專精特新”企業分類指導和精準有效施策,開展“一對一”跟蹤服務,及時協調解決企業經營發展中的困難問題,支持企業成長;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開展“千名稅干進千企”,幫助“專精特新”企業應享盡享政策紅利;落實用電價格政策,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