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主題是“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王海林、產業政策與法規司二級巡視員(副局級)舒朝暉、運行監測協調局二級巡視員孟燕出席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幫扶中小微企業、深化“放管服”改革、減輕企業負擔等方面工作情況,并答記者問。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表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中小微企業數量達4800萬戶,比2012年末增長2.7倍;我國每千人企業數量為34.28戶,是2012年末的3.4倍;2021年我國日均新設企業2.48萬戶,是2012年的3.6倍。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壯大,是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平均營業收入利潤率6.2%,比2012年末高0.9個百分點,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都源自中小企業,2021年我國“四新經濟”新設企業383.8萬戶,占新設企業總量的42.5%。同時,工信部著力構建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目前已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萬多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848戶,一批中小企業成為細分領域的“單打冠軍”和“配套專家”,是產業鏈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工信部在推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王海林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工信部積極發揮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多措并舉推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強與證監會對接合作,推動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掛牌融資。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計有38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A股上市。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致力投早投小投創新,截至2022年上半年,累計投資金額近300億元。
對于如何推動大中小企業創新方面融會貫通,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表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是釋放大企業創新活力、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潛力的有效渠道,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工信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決策部署,于2018年會同發改委等四部門印發《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深化融通發展理念,培育了一批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初步形成融通發展微生態體系。今年以來,工信部重點從促對接方面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他指出,融通創新的難點在于中小企業和大企業能否接得上、接得準、接得緊。為深入推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合作對接,我部聯合國資委、工商聯在全國推動開展“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已征集110余家大企業和1200余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2000多項對接需求。在青島啟動首場對接活動,140余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圍繞海爾集團的需求進行對接洽談,達成合作事項86項,約80%的事項為初次接觸并達成合作。工信部已安排第一階段15場對接活動,目前正在有序推進。
在采取措施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面,梁志峰表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是應對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然之舉,也是中小企業發展難點、熱點所在,工信部在2020年開始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而言,仍然存在著“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共性問題。
為此,工信部著力從供給和應用雙向發力,全面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擴面、提質、增效。在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的基礎上,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財政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也就是兩部門前段時間發布的《關于開展財政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工作的通知》,計劃通過支持細分行業的數字化服務商,探索形成一批適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小型化、輕量化、快部署,又精準解決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培育4000-6000家數字化轉型的樣板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