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4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自6月27日起,北京市中小學已全部返校。在中小學生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北京懷柔區教科研中心綜合質量評價中心主任高春蕾,建立了由評價中心教師、懷柔區第三小學、可之科技公司組成的智慧作業研究團隊,在懷柔區第三小學六年級數學組,開展了日常作業人工智能全自動閱判的應用實踐,探討...,分析,人工智能,智能,智能,人工智能
央廣網北京7月4日消息(記者 王進文)自6月27日起,北京市中小學已全部返校。在中小學生居家線上學習期間,北京懷柔區教科研中心綜合質量評價中心主任高春蕾,建立了由評價中心教師、懷柔區第三小學、可之科技公司組成的智慧作業研究團隊,在懷柔區第三小學六年級數學組,開展了日常作業人工智能全自動閱判的應用實踐,探討了線上教學期間作業的“減”與“增”,打通了智慧作業最后一公里。
智慧作業的應用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平臺智慧管理作業。區域或學校建立智慧作業平臺,將學校老師的教學進度、學生練習測評等需求同步至平臺上,以數據化、個性化的方式為學生高效設計、布置作業,實現作業管理的信息化。
作業數據全面采集。利用點陣筆+鋪碼紙、智能終端采集學生作業作答的數據(如作答時間、作答過程等),系統自動對客觀題進行識別和閱判,而主觀題由學科老師手動閱判,實現作業數據收集和分析自動化。
人工智能全自動閱判。作業閱判在作業布置到結果應用過程中是重要環節,在人工智能、OCR等技術支持下,能夠全自動閱判日常作業的主客觀題,教師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分析學生學習過程,實現作業閱判和反饋自動化。
人工智能閱判日常作業應用流程:
人工智能閱判日常作業的實踐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四個:
靈活設計日常作業,增強教學實效性。人工智能閱判支持教師靈活地設計和布置日常作業,一方面可以直接使用配套練習冊布置作業,另一方面可以針對特定知識點或章節選取教材、練習冊、校本題庫等練習題設計和布置作業,符合日常情景下教師教學特點,可滿足教師個性化教學的需求。
減輕教師負擔,增強作業反饋實效性。教師通過系統提供的分析報表查看學生作業提交情況、作答情況,正確率清晰可見。系統批閱判完成后,學生能立刻看到自己的練習結果、錯因分析、問題標注,有針對性地開展知識點鞏固與復習。懷柔區第三小學的魏利根老師表示:“從使用以后,我再也不需要盯著手機屏幕,編輯圖片批改作業,為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終于有充分的時間為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了?!?/p>
精準掌控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教師通過微信小程序,可以及時查看到學生每日作業提交、作業完成情況、每道題的正確率,通過分析高頻錯題,清晰掌握班級學生的共性錯誤,實現精準地掌控學情,以學定教,進行精準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擁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分析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調整教學內容。魏利根介紹:“在看作業分析報告時,發現有8名(20%)學生的錯誤答案集中在‘北偏東’,學生對方位基準點理解不準確,緊接著第二天的課堂教學中調整了教學內容,向學生強調確定方位基準點,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建立錯題本,促進個性化輔導。學生通過小程序提交作業后,可以看到本次及歷次習題的正誤情況、錯因分析等。學生根據閱判結果,快速了解作答情況,對于錯誤習題進行自主反思和更正;對于不明白的地方會主動聯系老師,追問“是否真的做錯了”“為什么做錯了”,教師追著學生更正錯題轉變為學生主動追問教師,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升。
懷柔區第三小學校長曹仲帥告訴記者:“教師依據學生自身的作答情況開展個性化的輔導,學生自主完成錯誤練習題的更正,實現日常數學知識的學習和鞏固,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如果學生作業字跡潦草、涂改嚴重、作圖不規范,即使作答正確,系統也會閱判為‘錯誤’或‘半對’,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和作答習慣?!?/p>
從日常作業出發,關注學生發展,再回到線上課堂教學中,發揮日常作業診斷、激勵和導向作用,增加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精準性。北京市懷柔區打造的人工智能閱判小學數學線上作業,突出日常作業的全自動閱判和分析,幫助教師掌握班級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及時調整日常教學重難點,打通了智慧作業“最后一公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自動化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來源網絡如有誤有侵權則刪。
7421
1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