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博鰲3月31日消息(記者張慧娟許越淋)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環球新財訊》報道,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上,很多話題都離不開“不確定性”這個核心,大家都在尋找“確定性”的答案。氣候變化就是全球正在共同面對的“不確定性”之一,而應對氣候變化,既是當下需要攻堅的時代課題,也創造了新的機遇,為塑造未來的世界打開了想象空間。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在“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分論壇發言(記者張慧娟攝)
對于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之間的關系,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海良說,新能源的革命帶動新基建的革命,進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這一切都始于綠色低碳轉型、數字智慧轉型、共享融合轉型之下的“能源出圈”。
宋海良說:“所謂‘能源出圈’,能源加交通就是‘交能融合’,比如我們正在做的綠色航道、零碳港口,這些生動的例子都是能源加交通。還有‘東數西算’,就是新能源跟數字的融合。還有能源跟工業的融合,將來的化工廠、鋼廠等耗電大戶都要向新能源轉化,而且都要向數字智慧轉化。現在,新能源是基礎和前提。未來的樓房、未來的電廠,不僅僅是叫樓房和電廠,而是綠色低碳的終端產品、是數字智慧的終端產品,是共享的終端產品。”
“能源出圈”,發展空間或許比一些人想象中還要大得多。高鐵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現在,從事鐵路機車車輛生產的中國中車集團開辟了一條新的賽道——軌道上的交通企業也開始生產風電裝備了。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樓齊良介紹:“我們一直說風電裝備是‘豎起來的高鐵’,風電裝備里用到的變流器、齒輪箱是高鐵的主要零部件。我們中車也做葉片、定做電機,我們的產業鏈現在是最完整的,因此我們從軌道交通就轉向了風電裝備的產業。在產品創新的領域,我們最重要的是瞄準了智能產品、智能風場。綠色化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劉韻潔(記者許越淋攝)
基于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共享融合,新基建賽道的拓寬也讓新能源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對算力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截至目前,“東數西算”工程的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已經全面開工。那么,未來支撐高精度、高效率算力的能源從哪里來?龐大的算力運行如何避免過度碳排放?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劉韻潔說,“東數”之所以“西算”,就是為了解決能源資源與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算力中心耗電非常之大。算力中心的成本中,電力的成本大概占60%~70%。西部的能源資源很多,尤其是綠色能源,又比較便宜,所以要把算力的成本降低,就會把大量的算力吸引到西部。”劉韻潔說。
不過,要想讓東部的數據高效地享受到西部的資源,就需要提供更加穩定、安全的網絡。劉韻潔認為,這將是未來新基建的進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