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領域,一場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深刻變革正在悄然展開。由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聯合北京市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應用創新研究基地重磅發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合創新應用場景解析》(以下簡稱《應用場景解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呈現了一幅智能時代的教育新圖景。它不僅詳盡描繪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的多維度創新應用場景,更為教師、校長乃至整個教育行業指明了在智能浪潮中破浪前行的方向,助力我國教育事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一、洞察教育變革,把脈智能時代的教育脈搏
《應用場景解析》開篇深刻剖析了智能時代教育融合創新的本質與內涵,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其突破自然語言限制的卓越能力,重塑教育生態。傳統的教育模式正經歷著從“教師與學生”二元關系向“教師、人工智能與學生”三元動態關系的轉變,這一轉變并非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教育底層邏輯的全面革新。教育的核心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能力培養與素養塑造,旨在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多元、個性化的教育環境。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帶來了去中心化的教學實踐、教師與學校管理者專業化成長的加速、學生從知識接受者向核心素養發展者的轉變等三大變革。學生借助這一技術,能夠擺脫對教師在概念性知識、陳述性知識學習上的依賴,以更加平等的對話者身份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激發自主學習潛能與創新思維。同時,教師的角色也在發生著深刻轉變:從知識的權威傳授者逐漸成長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與學生學習的伙伴,與人工智能協同合作,共同助力學生成長。

(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供圖,央廣網發)
二、聚焦教師應用,點亮教學創新之路
針對中小學教師群體,《應用場景解析》深入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學全流程中的創新應用場景,覆蓋教學規劃與設計、教學資源開發、課堂教學實施、作業練習與評價、學科融合與創新、國家課程項目式學習(PBL)智能體應用等六大關鍵環節,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套系統且實用的智能教學指南。
在教學規劃與設計方面,AI大語言模型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它能夠依據新課標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精準解析教材,為教師提供教學建議;助力教師追溯知識本源,提升學科理解深度;通過強提示詞生成高質量教學設計;賦能程序性知識教學設計;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優化概念教學情境與問題鏈;建構學科知識目標二維表等。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從經驗主導的備課模式中解脫出來,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實現教學設計的科學化、精準化與創新化。
教學資源開發環節,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現了其強大的資源生成與優化能力。無論是高效PPT制作、數字人播報PPT、圖表制作,還是多風格圖像生成、文本優化、虛擬教師分身創建、專屬AI智能體創建、音樂創作輔助課堂教學、智能檢索學科資料、內容表達資料制作以及數字動畫全流程制作,人工智能都能為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學需求,極大豐富了教學資源庫,提升了資源質量與適配性。
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聚焦于增強教學互動性與趣味性。從生成班級課堂隨機點名系統、課堂隨機分組小程序、知識挑戰小游戲,到實現班級管理數據可視化、助力概念可視化教學轉化、公式定律可視化表達、靜態圖片動態表達以及抽象知識生活化講解等,AI技術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的有力支持。
作業練習與評價方面,《應用場景解析》詳細介紹了AI技術在智能評分、精準反饋中的應用。包括生成口算試題并規范化排版、借助AI智能體命制高標準題目、助力個性化學習、新語篇練習生成、優化學科作業設計、構建學生作品評價量規、智能批改學生作業、精準分析學生學習數據以及跨學科命題組卷等。這些應用不僅減輕了教師的批改負擔,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助力教師優化教學方案,提升教學質量。
學科融合與創新是智能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應用場景解析》強調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跨學科教學中的深度應用,通過精準學科思政融合、學科情境化教學、靜態藝術動態教學、整本書閱讀實施、跨學科融合教學以及創建學科知識庫等實踐場景,打破了傳統學科知識壁壘,推動教育教學向多元化、整合化方向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
在國家課程項目式學習(PBL)智能體應用方面,AI智能體深度融入PBL全流程,實現項目設計、探究指導與成果評價的智能化升級。從助力PBL創意啟發、教材解析、驅動性問題優化、評價量規設計、設計方案優化到三階實施與動態調控,AI智能體為教師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解決了傳統PBL實施中的諸多痛點,推動國家課程PBL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落地。

(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供圖,央廣網發)
三、錨定校長職責,驅動學校管理智能化轉型
對于中小學校長群體,《應用場景解析》圍繞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加強家校社聯動以及數據安全與AI倫理等七大關鍵領域,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合管理創新的應用場景,為校長們提供了智能時代的學校管理新思路。
在規劃學校發展上,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校長能夠智能輔助戰略規劃,如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應對教育改革挑戰、分析區域教育競爭態勢、結合學校歷史數據預測發展趨勢;實現智能資源配置優化,包括師資調配、設備采購與更新、資金預算編制、空間資源優化利用;開展智能校園建設規劃,像校園布局優化、智能設施部署、網絡基礎設施規劃、能源管理智能化等。人工智能為校長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助力學校在智能化時代的戰略布局與發展規劃。
營造育人文化方面,校長可利用AI技術策劃科技主題活動、進行校園文化環境布置、在文化活動中應用智能設備、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示校園文化;推動學校歷史傳承與創新,如歷史文化數字化保存、開展文化創新活動、實現傳統文化課程智能化、塑造與推廣校園文化品牌;推進德育工作,包括制定個性化德育方案、協同設計德育活動、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智能支持等,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校園文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領導課程教學中,校長借助人工智能實現課程規劃智能化,如定制個性化課程表、優化課程設置、智能推薦課程資源、規劃跨學科課程融合;推進教學常規數字化,涵蓋智能備課輔助、教學過程評估、作業智能布置與批改、成績智能分析與評價;促進教學融合深度化,例如應用智能教學工具、建設虛擬實驗室、應用智能輔導系統、融合在線課程與線下教學;開展校本研修數智化,像進行教師需求分析、智能安排教研活動、智能分析與分享教學案例、智能評估教師專業發展等,提升課程教學領導力。
引領教師成長層面,校長實施教師專業發展智能規劃,如教師能力評估、定制培訓計劃、規劃教師職業發展、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開展智能教師培訓資源推送,包括精準推薦培訓資源、智能評估培訓效果、個性化定制培訓資源、智能更新培訓資源等,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在優化內部管理上,校長推行智能辦公自動化,如公文自動處理、會議智能安排、行政事務智能提醒、智能決策支持;強化智能校園安全管理,例如智能安防監控、安全風險預警、校園應急管理智能化、安全教育智能化等,提高學校內部管理效率與安全性。
加強家校社聯動方面,校長借助智能信息平臺實現家校溝通便捷化、社區教育資源共享、家長教育資源智能推送、家校社協同育人智能管理等,拓展教育生態邊界。
數據安全與AI倫理方面,校長重視數據安全管理,包括學生信息安全保護、數據備份與恢復、網絡信息安全防護、數據訪問權限管理;遵循人工智能倫理規范,如算法公平性審查、保障師生知情權、進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倫理評估、處理人工智能倫理爭議等,確保教育數字化轉型安全、符合倫理。
四、錨定前行方向,共繪智能教育美好藍圖
為推動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合創新應用場景的有效落地,《應用場景解析》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實施建議,例如:學校應加強校內組織領導,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專門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統籌協調資源;加大經費投入保障,爭取多方資金支持,合理規劃使用資金;強化師資專門培訓,將人工智能知識與技能培訓納入教師繼續教育體系;注重管理實踐探索,鼓勵學校結合實際開展實踐,總結優化應用模式;加強對外交流合作,與兄弟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共享資源經驗,攻克難題。

(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供圖央廣網發)
《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合創新應用場景解析》的發布,恰似一顆投入教育湖面的巨石,在中小學教育領域激起層層漣漪。它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本詳盡的智能教育應用指南,也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數字化轉型注入了強大動力。面向未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深化應用,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學教育將在智能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筑牢堅實根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智能教育的滋養下,釋放無限潛能,追逐夢想,成就美好未來。
(注:此文屬于央廣網登載的教育行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