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從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為科學系統推動“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人工智能不僅對人類認知邊界、勞動能力、決策水平帶來極大拓展,同樣也承載著人民...,系統,人工智能,智能,智能,智能化,人工智能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從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為科學系統推動“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人工智能不僅對人類認知邊界、勞動能力、決策水平帶來極大拓展,同樣也承載著人民群眾對共享智能時代紅利的殷切期望。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實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動,加強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社會公眾的工作質量、學習效率和生活品質,傳遞人文關懷、織密社會連接、實現智能向善,讓更多人工智能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積極構建更有溫度的智能社會。
一、歷次重大改革均具有群眾性,“人工智能+”行動將是一場由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的偉大變革
一是推進“人工智能+”民生福祉,符合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這一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障、教育教學、醫療健康、文化旅游、住房養老等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重點領域推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隨著人工智能與社會民生各領域各環節廣泛深度融合,正在成為提升民眾生活品質、推動社會智能躍升的全新引擎。推進“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有助于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符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人工智能發展思路。
二是推進“人工智能+”民生福祉,順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從某種意義上看,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在內的諸多科學技術都具有“雙刃劍”屬性,若僅僅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進經濟增長、推動產業變革、優化資源配置、創造寡頭財富,完全以市場效率和經濟回報等為主要驅動發展人工智能,則有可能會不斷沖擊人類社會價值體系,造成重大社會負面影響。推進“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有助于促進人工智能沿著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正確方向發展,推動人工智能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更多積極進展和應用成果。
三是推進“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彰顯“以人為本”和“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正確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智能向善。”實際上,在發展人工智能的過程中,就是要將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成果切實轉化為民眾可知可感、可及可享、可持續受益的民生實效,讓人民群眾共享人工智能發展紅利,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防范應對濫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的基礎上,引導人工智能的正確價值取向,加快釋放人工智能在提供情感支持和人文關懷方面的巨大潛力,同步提升豐富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質。
二、推進“人工智能+”民生福祉需要準確把握三組關系
一是追求性能與人文關懷的關系。人工智能正在從工具輔助向智能協作和人機協同方向演進,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進一步提升效率、優化流程、便捷服務等方面優勢顯著,但需警惕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技術導致服務僵化、忽視人文關懷,特別是加劇老年群體、殘障人士等面臨的“數字鴻溝”“智能鴻溝”問題。人工智能能力提升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滿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尊嚴與幸福感,人工智能的發展不能以犧牲服務溫度為代價,在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的同時,應確保人工智能服務的靈活性、包容性和人性化。宜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的“無障礙”“適老化”,確保所有群體均能平等、便捷、有尊嚴地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智能與便利,使人工智能發展始終褒有濃濃的“人情味”。
二是推動發展與安全有序的關系。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帶來的發展機遇,推動人工智能與社會民生深度結合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并妥善處理好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過程中可能伴隨的風險挑戰與復雜關系,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始終服務于人民福祉。人工智能在民生方面的創新應用必須和向善發展同頻共振,既要防止誤用、濫用或惡用人工智能,確保人工智能直面民眾過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也要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時代人民群眾較為關切的醫療健康、就業影響、教育公平、精神文明建設等重要議題,確保人工智能技術演進始終服務于人類進步。
三是總體布局與預留空間的關系。在推進“人工智能+”民生福祉的過程中,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準確把握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應用社會民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民眾真實需求和面臨現實問題為導向,力爭在人工智能服務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技術產品、場景應用、服務效果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加速構筑“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規模化應用先發優勢。但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不確定性和未知性很強,應用風險和難度也高,應適當做好留白、建立容錯機制,為調動全社會創造性、能動性留足空間。
三、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
一是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工作是個人實現社會價值、家庭穩定和社會發展的核心載體,推動利用人工智能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有助于提升勞動效率、優化資源配置、緩解職業壓力。隨著人工智能在智能化辦公、智慧化管理、數智化決策等工作層面廣泛深度應用,人工智能正重塑人機協同模式與勞動分工結構,推動形成更加高效、多元、靈活的工作新范式。人工智能將逐漸成為每位職場人員的“第二大腦”和“體外肢體”,個人或小型組織可以通過指導多個智能體或機器人,即可高效完成復雜工作任務。另外,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具備十分顯著的就業創造潛力,正在持續創造新的就業機遇。有研究預測,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驅動下,10年內全球將新增超1.7億個新職業新崗位,為就業群體開辟了廣闊的擇業新空間與發展路徑。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已在“人所不能、人所不愿”等勞動力緊缺、環境高危崗位上展現出獨特優勢,正在有效緩解部分行業領域用工壓力。
二是推行更富成效的學習范式。學習既是個人適應社會變革、實現自我價值提升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重要支撐。如今,以書本為主要載體、以知識單向傳遞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知識結構和個性化發展需要,社會對個體獨立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的要求空前提高。不應再將人工智能簡單視為提升教育效率或豐富資源的輔助工具,而應將其定位為激發和賦能學習者主動性的核心驅動力。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推行更富成效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加快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積極構建方式更靈活、資源更豐富、學習更便捷、實踐更充分的終身學習體系。另外,隨著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的快速演進發展,人工智能正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尤其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作業輔導等場景中廣泛應用,在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的同時,如何杜絕“代勞式”使用、防止學生過度依賴,進而保證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敢辨真偽的能力,同樣至關重要。
三是提升更為美好的生活品質。人民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指數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核心標尺,也是構建智能社會加快實現以人為本、智能向善、服務民生的根本宗旨。當前,人工智能正加快向醫療、養老、文化、旅游、體育等重點行業領域深度滲透,不斷拓展智能服務覆蓋范圍和服務能力,應用場景持續豐富、服務模式不斷翻新。要以提升全體人民健康水平為工作重點,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等方面深度應用,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和偏遠地區下沉,提高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效率和能力,提升全民健康服務的可及性與質量,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人人可享、觸手可及。另外,人工智能在提供情感支持和人文關懷方面的巨大潛力正日益體現,有望成為人際情感聯結的新型紐帶,未來或將以全新智能形態,為老年人、特殊群體等提供更有溫度的陪伴照顧,更好傳遞關懷、增進理解、促進包容,加速提升人民群眾更為美好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質,積極構建更加智能更有溫度的智能社會。(國家信息中心人工智能處副處長 易成岐)
本文地址:http://m.xznet110.com/news/d_1o6k9vm4ni121.html
拷貝地址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自動化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來源網絡如有誤有侵權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