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并強調“加強人工智能同社會治理的結合,開發適用于政府服務和決策的人工智能系統,加強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準預測”,“運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水平”。近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加快形成智能社會新形態。科學把握智能社會發展趨勢,布局建設城鄉智能基礎設施,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重構治理體系的運行邏輯與結構范式,是推動智能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
一、科學把握智能社會的發展趨勢
(一)智能普惠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繁榮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規模化、低成本地開發與應用高質量機器智能已成為現實。各類人工智能應用正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持續降低創新創業門檻,有效釋放社會各界創新活力,驅動社會物質與文化空前繁榮。生成式人工智能數倍提升文化內容與數字世界的生成速度,數字空間與文化空間快速擴張。無人機、機器狗、智能機器人等新智能產品不斷涌現,生產效率極大提升。無人配送、數字人主播等新商業形態加速落地,生活體驗不斷拓展。
(二)人機共生加速社會運行模式變遷
人工智能的深度嵌入與多場景應用,推動各類機器從工具向伙伴轉變,社會運行模式發生深刻變化,形成“人機共生”新格局。一是人機協作成為生產與服務的新范式。在制造、物流、農業、醫療等領域,智能機器人與從業人員協作作業,有效改善生產環境、降低勞動強度、提升勞動生產率。二是人機交互成為社會供需對接與人際交流的重要接口。智能助手、數字人、虛擬客服等正在成為人們工作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數字伙伴”。三是人機關系成為社會關系與結構的重要維度。大模型的長期記憶能力、共情能力等使得人機關系從一次性的工具性利用關系轉變為穩定的伙伴式交互關系,機器成為深度嵌入社會網絡的重要節點。
(三)虛實融合將引發社會空間重構
新一代智能終端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進一步縮短了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之間的距離,形成以“虛實融合”為特征的新型社會空間格局。一方面數字和物理空間的感知邊界逐步消解。基于空間感知、數字孿生、全息交互的智能終端,使得人們可以在物理空間中通過語音、手勢等更加自然的方式,實時接入數字空間,形成“虛實交互”的沉浸體驗。另一方面,數字和物理空間的規則差異正在逐步彌合。物理智能正成為構建虛擬空間內容與秩序的關鍵力量,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推動更加真實、更加符合物理世界規則的虛擬世界建設,實現各類內容、產品、服務等可以在數字與物理空間之間實現快速無縫切換,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愈發模糊。
二、前瞻布局新基礎設施,保障智能社會高效運行
每一次技術的革命性突破,都會催生一批新型基礎設施的涌現。面向人機共生的智能社會發展趨勢,不僅需要積極應用人工智能優化傳統的基礎設施系統,更需要面向新的社會主體、社會元素等,開展前瞻性的規劃與布局。
(一)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升級
傳統基礎設施是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核心支撐,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其智能化升級,一是能夠有效解決傳統運行效率低、維護成本高、安全保障難、環境適應性差等問題。例如,通過人工智能預測性維護與風險預警,提升電網、橋梁、隧道等設施的安全運行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優化交通信號調度,緩解擁堵、提升通行效率。二是為新社會元素的接入與運行提供便利。針對配送無人機、巡檢機器人、無人配送車、智能網聯汽車等在城市與鄉村的規模化應用,對傳統道路、管網、電網、倉儲、路燈、信號塔等基礎設施進行改裝升級,滿足智能設備安全高效運行需求。
(二)布局新型智能基礎設施
新型智能基礎設施是支撐智能設備大規模應用、保障智能服務高效供給、推動社會運行模式全面智能化轉型的關鍵。一是完善算電網協同網絡。形成云邊端一體的算力、電力供給網絡,為智能產品與服務在社會中的應用提供基礎要素支撐,滿足高密度智能設備持續運行需求。二是探索規劃面向人機共生的新型智能基礎設施。根據無人機、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等智能應用需求,前瞻布局智能化的低空航道與空域管理標識,智能機器人登記、停靠、檢測與維保空間等新型基礎設施。同時,加強基礎設施與治理規則的一體化設計,探索制定相適應的交通、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等基礎規則,支撐人機共生社會的安全高效可持續運轉。
(三)強化城市鄉村協同發展
在推動基礎設施改造與建設過程中,統籌考慮城鄉差距與區域不均衡問題,形成普惠共享的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創新資源豐富等優勢,以智能基礎設施為紐帶,通過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算力調度體系、交通能源網絡、數字公共服務平臺等,促進智能產品與服務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推動資源配置更加高效均衡,實現人機共生智能社會的區域均衡發展與整體躍遷。
三、系統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共筑人民美好生活
當前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具有數據處理快、認知能力強、能夠統籌規劃調用各類工具等突出能力,為助力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構建全域感知的監測預警體系、高效協同的問題處置體系、普惠便捷的智能服務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一)構建全域感知的監測預警體系
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實現對全域狀態的感知與理解,為全面系統利用與治理各類社會與環境要素提供基礎支撐。一是提升全域物理空間的狀態監測能力。通過攝像頭、無人機、衛星等構建天地一體、智能聯動的物聯網感知體系,實時采集交通流量、環境質量等數據,形成“全域感知、動態更新”的社會與環境運行畫像。二是提升數字空間的感知與應用能力。系統接入數字政府各類應用的數據與功能接口等,形成對數字化治理空間的全面認知與應用能力。三是提升態勢分析與預警能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充分融合各類知識、數據與工具,提升對各類安全隱患、自然災害、重大疫情、社會風險等的分析與預警能力,實現風險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置。
(二)形成高效協同的問題處置體系
加強人工智能賦能問題處置全流程,全面提升問題識別的精準性與問題處置的有效性。一是提高問題識別研判能力。綜合應用人工智能在語義理解、模式規律識別等方面的能力,通過人機協作,深入理解與把握數字與物理空間的運行邏輯,有效發現基礎設施故障、公共安全風險、民生服務堵點等問題,做到自動發現、智能研判。二是提高處置方案設計優化能力。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對各類解決方案的模擬推演,為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聯動處置提供科學依據與可行方案,確保治理要素高效配置、處置響應科學高效。三是提高現場指揮與處置能力。基于人工智能實現的虛實融合,提高對物理世界的感知、理解、分析、推演與決策速度,為現場人員的指揮調度與問題處置提供科學精準的數據、知識、方案等支撐。
(三)打造普惠便捷的智能服務體系
以人工智能為支撐推動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從“忙于應對”向“主動服務”轉型。一是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人工智能技術顯著降低了數字應用的構建成本,為實現長尾、零散、動態場景的數字化,進一步完善數字服務體系提供了可行方案。二是提升公共服務自動化水平。充分應用人工智能規劃調度各類工具的能力,加快構建政務流程機器人、政務處理智能體等應用,將基層服務人員從繁重的重復性勞動中解脫出來。三是提升服務智能化水平。推動各項公共資源的智能化統籌、規劃與應用,形成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務方案,推動“千人千面”的服務供給模式創新,為人民群眾提供個性化、場景化的公共服務產品。(之江實驗室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室主任 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