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哈達薩達嘎尼教授發明了一種基于核磁共振(MRI)的非侵害性控制方法,即不管癌細胞內的流體壓力處于什么水平,都可使化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專門設計了一種計算機程序,可辨別出進入老鼠體內不同組織的混合物數量,及腫瘤體內部流體壓力之間的聯系。研究人員發現,對于不同的動物體,甚至同一種動物身上不同的細胞組織,這種聯系的結果都不同,由此可以顯現出藥物濃度、癌細胞內部的流體壓力以及治療效果之間的關系。達嘎尼教授指出,在病人開始接受化療前,其體內腫瘤細胞內的流體壓力可通過他們發明的MRI方法得到測定。如果發現壓力過大,可以通過使用降壓藥等方法來降低壓力,這樣就可以用較少的化療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減輕對健康細胞的危害。她認為,這種方法一旦臨床試驗獲得成功,無疑將會極大提高化療的成功率。
化療不同于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在于它對人體的治療中的整體性,通過口服及靜脈給藥在全身起作用。該方法不僅可以有效解決藥物控制問題,使化療藥物準確抵達病人體內的癌細胞,大大提高治病效果,而且能夠減少化療藥物對健康細胞的危害。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4日出版的《癌癥研究》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