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衛星定位系統時刻監控航標情況,同時可通過雷達反射系統和應答系統,準確無誤地把航標的各種數據傳送給過往船只,讓船舶和飛機一樣,只看雷達就可以安全航行。
長江重慶航道局副局長唐誠透露,156米蓄水后,重慶市長江段航道的所有航標都將安裝GPS衛星定位系統、雷達反射器和雷達應答器,船舶霧航能力和夜航能力將大大提高。
唐誠介紹說,長江航道局已計劃在156米蓄水后給重慶的所有航標裝上GPS衛星定位系統,這樣每個航標的位置都會通過衛星,傳送到航道部門的監控系統上,一旦發現哪個航標的位置出現異常,航道部門可在第一時間派船直接趕到航標處進行維護。
“過去,霧天、夜天由于看不清航標,船舶無法正常航行。”唐誠告訴記者,現在的貨運、客運船舶上都安裝有雷達,只要開啟雷達,船舶就會接收到航標雷達反射器發出的信號,顯示出船舶距離航標的遠近數據,“有了這些數據,船舶就像飛機在夜間飛行一樣,光看看雷達就能安全航行了。”
夜巡航標
落日最后一抹余輝染紅了天際的云彩。昨晚7時30分,記者在萬州區紅溪溝碼頭,跟隨萬州區航道處鐵路大橋航道站的航標員們一起,登上了1274號航標艇開始夜巡。
萬州航道處肩負著保障從云陽東陽子到忠縣順溪141公里的長江主航道暢通以及行船安全的重任。從6月13日至7月18日,為了適應156米蓄水需要,航道處對轄區內的207座桿標和109座浮標進行了全面遷建。
“蓄水期間,我們航道部門的職責就是記錄水位、維護航標,保證船只航行安全。三期蓄水開始后,我們航道處所屬的12個航道站就每天都要進行一次這樣的夜巡。”譚波介紹說,“目前航道處全體一線人員都取消了公休假,全力投入到156米蓄水這一戰中。”
一刻鐘后,船泊碼頭上游5公里處的長江北岸。暮色中,在江邊的一處山崖上,一盞航標燈已經亮了起來。上岸后,順著狹窄的石梯,撥開叢生的荊棘,楊維軍、湯世華、王志軍3位航標員攀上了山崖上的桿標,開始對航標體進行仔細檢查。譚波說:“在夜晚,航標燈就如同行船的眼睛,保護得不好,造成的損失可能是災難性的。”
在一番檢查確認無礙之后,我們重新登船,此時,天已漆黑。航標艇在夜色中駛向不遠處的一座江中浮標。
航標員登上浮標體,借著手電的光亮,對浮標體上的設施檢查之后,又對浮標體下的鋼繩上的漂浮物進行了清理。“蓄水后,江上漂浮物明顯增多,如不及時清理,浮標很可能因不堪重負而被拉翻。”楊維軍一邊清理,一邊告訴記者。
此番夜巡的最后一件工作是記錄水位。晚上8時30分,航標艇停泊在長江北岸一處名叫媳婦面的山壁下。138.2米!在手電光束的照射下,航標員認真地測量并記錄下山壁上水尺反應出的最新水位。
夜巡結束返回紅溪溝碼頭時,腕上的手表指針已經指向了9時,此時,萬州城區燈火璀璨,一派安寧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