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半年至年末,我國金屬原材料市場經歷了一場價格飛漲的風波,五金行業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2006年底,金屬原材料的價格的變化趨于理性,縱觀五金行業,不難發現原材料價格飛漲之后,行業并沒有被打擊得一蹶不振,而是逐漸呈現出優剩劣汰速度加快、新產品層出不窮的積極面貌。可以說,原材料漲價對于行業并非完全是破壞性的影響,其帶來的正面意義尤為深遠。一些大企業反映,原料價格在一定范圍內合理浮動,有利于行業產能、產業重新整合、洗牌,有利于產品價格調整,對我國企業走出多年來產業低門檻進入、產品低價位競爭,特別是資源高度浪費的怪圈不無好處---日前,中國五金制品協會理事長張東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低價競爭導致“物美價廉”
據介紹,金屬原材料漲價在國際范圍內始于兩三年前,最初僅處于緩慢增長的狀態,多數企業都能夠接受,而進入2006年,尤其在四五月份,以銅為代表的金屬原材料價格突然飆升,部分原材料的價格幾乎在1月之內連增數倍,漲價幅度令業內不少企業,尤其是長年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獲利的五金企業瞠目結舌。
張東立指出:那個時候行業內部企業雖多,但由于成本低廉又競爭激烈,所以多數企業都是依靠降低產品售價來獲得市場,這樣一來企業利潤就降到很低,基本上只達到一個能夠維持生產,但都很難賺到錢的狀態,造成的后果是產品價格低、附加值低、利潤低,這樣一來企業就沒有足夠的資金來保持持續發展,企業無法進步,行業就難以提升,導致優不勝、劣不汰。而從常態來說,價格應該適度,原材料、成品,乃至流通的價格低廉實際上是對經濟的傷害。
低價競爭給中國五金產品帶來的惡果之一,是在國際市場上長期以一個“物美價廉”的形象著稱。但實際上,物美價廉對于生產企業的健康成長來說并非好事。價廉必然意味著利潤低,利潤低必然導致投入低,這樣就很難保證企業的提升發展。同時,低價格在國際市場幾乎是低檔次的代名詞,要提高產品水平、檔次首先就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擁有自主的專利、設計,轉為優質優價的產品形象。
漲價引導企業“優質優價”
原材料漲價并非突發事件,卻給中國五金行業提升帶來了的契機。
在產品成本提高之后,中國五金企業重視創新,增加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并隨著成本相應的提高售價,這對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提高形象、上檔次,走上優質優價的道路都具有非常的意義。
張東立表示,原材料價格上漲、產品價格也相應的提高。產品有附加值,好的企業能夠通過管理、新產品開發等方式提高附加值、消化成本,同時新產品的開發還能夠幫助企業提價,提高利潤率。“但是,通縮時代給中國五金帶來的后遺癥至今仍在影響著行業。”“現在有些企業要提價,但是一直提不上去,就是因為前幾年因為成本低、造成售價低,給消費者造成行業和企業低端的印象,如今要提價,消費者和銷售商反而不接受,不買賬。不過對于好的企業,提價還是能夠接受,尤其是對于推出新產品的做法,國內國外的客戶都接受,但前提是有品牌、有質量、有技術含量的那部分企業。”
“不少企業反映,現在訂單多得接不過來。”張東立笑稱,“大訂單成本高,定貨量大,小企業通常不敢接,而大企業則如魚得水,在供貨周期、生產能力,產品質量上都能滿足客戶需求,在價格上也有了談判的余地,原材料漲價反而成了好企業的機遇。形成了一個向上的趨勢。這在3年以前的通縮時期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走出怪圈提高門檻“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小企業逐漸退出市場,加速了行業洗牌,提高了行業門檻。”張東立說,“其實行業一直以來都有一個通過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提高品牌集中度、加速產業升級的愿望,但是這僅靠我們一直在說是沒有用的,而此次原材料漲價、市場的變化,再加上行業的主觀意識,實際上是加速了這個愿望的實現,解決了行業長期以來優不勝,劣不汰的問題。目前,沒有實力的小企業在慢慢退出,好企業越來越好,促使競爭更加良性,有利于產業調整,實現優勝劣汰。現在,沒有雄厚的資金已經進不來行業,實際上是提高了門檻。市場環境的變化已經對行業產生了一系列的積極作用。”
他還表示,現在行業已經有條件進行結構調整和創新的道路。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如果環境不變的話,會真正實現行業洗牌,好企業越來越好,差企業退出,對行業健康發展真正起到作用。
原材料漲價不是短期行為
此次原材料價格上漲,首先是經濟規律的反映---張東立這樣表示。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產品價格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變化趨勢。而全球經濟復蘇,中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則是金屬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
有專家表示,原材料價格持續走低并不正常,進入上漲周期則是市場規律作用的結果。通縮時期的價格低迷已經成為歷史,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和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原材料價格上漲已經不是一個短期行為,而是在市場規律運行下的發展趨勢,在此環境影響下,我國五金行業也將更快更好的走入優質優價、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