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和能源成本的上升與全球經濟發展放慢,對歐洲石化工業造成負面影響,中東正在擴增有成本優勢、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大型烯烴和聚合物能力也對世界市場造成一定影響。
從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預計有700萬~800萬噸新的乙烯能力投運。在2007年世界1.15億噸乙烯市場上,這一能力的大量擴增將影響到所有地區,尤其是歐洲。
第一波擴增的能力進入市場預計在2009年第一、第二季度,這將會使所有地區以石腦油為原料的裂解裝置到2011年的效益下降。而歐洲烯烴能力以石腦油為主。
分析人士指出,某些中東能力已經投運,伊朗的進口已開始回落。石油和石腦油價格的上揚,已對歐洲生產商造成較大影響,而中東的許多公司擁有成本優勢。歐洲裂解裝置的利潤到2008年第二季度已達2002年以來的最低點。歐洲一些較小的裂解裝置固定成本較高,出售產品已蒙受損失。
2008年全球乙烯需求增長率為1%~2%,歐洲和美國需求不振,與2007年相比,2008年增長率將為負值。2008年與2007年相比,歐洲聚乙烯需求將下降9%,而乙烯需求下降2個百分點。
一體化與節能解成本之憂
歐洲石化生產商的發展戰略包括:提高生產基地的一體化集成,嚴格地控制成本,采用有優勢的原料,最大限度地提高規模經濟性。
殼牌投資基礎設施,以保證有成本優勢的北海天然氣供應。殼牌與埃克森美孚于2007年10月已建成連接挪威北海和英國的天然氣管道,從挪威向英國供應天然氣。該天然氣由殼牌與埃克森美孚在英國的陸上設施加工,得到干氣、乙烷和LPG。乙烷提供給埃克森美孚在英國的83萬噸/年乙烯裝置,殼牌分享乙烯產量的50%。
殼牌還正在增強其在荷蘭的乙烯裝置與其鄰近的煉油廠之間的一體化集成,該項目將于2009年完成。該生產地的90萬噸/年乙烯裝置主要采用石腦油原料,但也可裂解LPG和凝析油。與鄰近煉油廠實施一體化聯合有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
巴斯夫在歐洲擁有幾處一體化集成的生產基地,這些生產基地使生產裝置、能量流和廢物流、后勤以及基地的基礎設施都實現了一體化優化,從而降低化工過程的用能、提高產品產率,節約了資源。一體化集成已使巴斯夫最大的一體化集成生產基地路德維希港年節約費用達5億歐元。
安特衛普生產基地一項重要的投資是2007年底使裂解裝置從80萬噸/年擴增至108萬噸/年。另外,巴斯夫正在擴增路德維希港和安特衛普生產基地的環氧乙烷能力,從而將使該公司在歐洲的環氧乙烷能力從70.5萬噸/年擴增至84.5萬噸/年。
巴斯夫也在使路德維希港的高級羰基醇能力擴能8萬噸/年,將達到39萬噸/年。擴增能力主要用于生產增塑劑,公司增塑劑生產能力自2008年第二季度起已擴增4萬噸達到30萬噸。
道達爾在歐洲的許多生產基地也在擴大實施煉油廠、裂解裝置和聚合物裝置之間的一體化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