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正常行駛的汽車,突然,車內蜂鳴器響起,前擋風玻璃的顯示屏顯示,前方發生交通事故,減速慢行,注意安全。駕駛員提前減速,繞過事故區。行駛到下一個里程,“前方彎道”、“事故易發區”、“限速60公里每小時”等車輛前方的道路交通信息通過語音、文字不時地向駕駛員提示,而看到顯示這些信息的路側交通標識和可變信息板時,駕駛員早已成竹在胸。突然,車輛進入霧區,車輛的視覺識別系統顯示,視距小于五十米。駕駛員一點都不緊張,因為,基于智能公路磁誘導技術的車道保持輔助駕駛,為駕駛員提供了車道視線引導、偏離車道危險預警等功能。進入城區,面對擁堵的道路,借助一直接入互聯網的車載信息系統,在實時動態交通信息指引下,車輛快速安全到達目的地。
理念終成現實
以前在學術論文和各種論壇、講座上經常描述的上述一幕,在我國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已經成為現實。在2007年于北京召開的第十四屆智能交通世界大會上,在交通部公路交通試驗場,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簡稱國家ITS中心)的工作人員向全球展示了他們在智能車路方面的研究成果,理念終成現實。
提起智能交通,離不開智能車路這一核心概念。智能車路系統是當今世界智能交通、車輛工程及自動控制領域的研究前沿,它以公路智能化為基礎,遵循道路基礎設施與車載系統協調合作的理念,集成應用現代通信、信息、自動控制、傳感器等技術實現車輛輔助駕駛及特定條件下的自動駕駛,減少人為因素引起的交通事故,提高公路系統的安全性和運行效率。國家ITS中心自2000年開始對其進行跟蹤研究,目前已形成包括智能公路磁誘導、車輛自動保持車道控制、安全輔助駕駛等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技術成果。
在這一領域,國家ITS中心承擔了一系列科研項目,包括國家科技攻關專題“智能公路技術跟蹤”,國家863課題“智能道路系統信息結構及環境感知與重構技術研究”、“基于車路協調的道路智能標識與感知技術研究”、“基于泛在網絡技術的道路設施及災害信息采集和融合”,交通部西部科技項目“新型公路磁誘導安全輔助系統開發及示范應用”。另外,中心還承擔了《智能運輸系統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性能要求與檢測方法》和《智能運輸系統車道偏離報警系統性能要求與檢測方法》兩項行業標準。同時,基于上述研究,中心在新疆開展了“掃雪車安全輔助駕駛示范系統”的應用示范。
突破道路信息采集難關
面對這些高深的研究課題,具體的研究內容有哪些?國家ITS中心副主任李斌一句話向記者介紹了他們正在進行的工作:首先確定車輛所在的位置,判斷車輛前方的道路狀態和車輛行駛狀態,然后再利用技術手段,保障車輛按照道路標線安全行駛。這其中的基礎和關鍵就是確定車輛和道路的狀態,并實時采集到車輛前方道路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