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海外油田是中國能源的單行道,而中東無疑是路途中最重要的一站。
“這是一個重要的標志,我們終于擠入中東石油市場了。”10月19日一位中石油高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
就在10月16日,伊拉克內閣正式批準了BP與中石油聯合開發伊南部魯邁拉油田的協議。該協議是今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第一輪石油區塊招標中唯一成交的合同。根據協議條款,BP與中石油將在下月正式進場開發。
的確,雖然達成協議的桶酬只有2美元,此次投資卻意義非凡。百年來把持在跨國石油公司手中的中東油庫,終于有了中國油企立足之地。10年前中石油等開始嘗試介入這個市場,但始終是“打短工的麥客”,這對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50%的中國來說,無疑是種難言的尷尬。
尷尬將會冰釋,魯邁拉油田將會成為新的起點。從此,排名世界第三的伊拉克石油資源儲量向中國的供應又多了一份保障。伊拉克石油儲量排名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占全球石油總儲量的10.7%。
為了進一步保障中國石油(13.80,0.20,1.47%)戰略安全,沙特和阿聯酋等國,還將增加對中國的石油出口:沙特承諾到2010年每天向中國供應100萬桶石油,阿聯酋則將對華石油出口從目前的5萬桶/天提升至15萬桶/天。
隨著中國的介入,開發中東石油的新一輪博弈大幕正在拉開。而在這一棋局中,中國三大石油巨頭的身影都閃爍其間。
中石油挺進伊拉克
魯邁拉油田位于伊南部迪亞拉省,是伊拉克最大油田,原油儲量178億桶。自海灣戰爭后,由于戰爭、制裁等多種原因,其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目前日均產量僅95萬桶。
“目前產量不高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一旦局勢平穩,其產量和探明資源量翻番是很容易做到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殷罡介紹說。
協議內容透露,BP、中石油將大幅提升魯邁拉油田的產量,使其產能達到285萬桶/天,為此伊石油部將支付超額產量2美元/桶的報酬。
“但這是一份不掙錢的協議,其他競標方的報價多在4美元/桶(超額產量報酬)。”殷罡說。
對此說法,上述中石油高層予以默認,但他強調中石油更看重此事的意義。
據他介紹,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僅次于沙特和伊朗。多年來由于戰亂頻繁,伊拉克石油儲量和產量長期低位徘徊,石油資源集中的北部地區甚至沒有進行過有效的勘探,目前公布的數據還是1970年代的。因此曾有專家估計,其真實儲量可能會超過沙特的2640億桶。
通過魯邁拉油田,中石油將獲得啟動伊拉克市場的支點,為其下一步的運作奠定基礎。隨著在伊業務的陸續展開,中石油將可能在當地派駐更多分支機構,其中甚至包括海外營運中心。
“如果伊拉克拿不下來,中石油將不得不轉往北非等開采難度更大的地區,那會造成成本的進一步高企。一旦國際油價暴跌,那會讓公司遭遇更大的成本困境。”他坦言道。
魯邁拉油田協議的三個股東分別是BP、中石油及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其持股比例為38:37:25,因此一旦該油田產量達到285萬桶/天,中石油將每天收入逾百萬美元;由于當地石油地質條件優良,每桶原油的現金操作成本僅1-3美元,因此作業方并不需要投入太多開發成本。
更重要的是,根據伊拉克石油部制定的十年發展計劃,2013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將從目前的240萬桶提高至450萬桶;2018年,伊拉克原油日產量可進一步增至600萬桶。
“從這個角度看,未來我們就可能獲得更大的利益,這對將中石油打造成國際一流能源企業有著重要的意義。”上述中石油高層說。
今年8月伊石油部宣布第二輪區塊競標名單,并表示明年會展開這些油田的招標工作。在這份名單中包含巴德拉油田(Badra)、東巴格達油田(East Baghdad)、哈拉夫油田(Garraf)、馬吉努油田(Majnoon)、Najmah油田、凱亞拉油田(Qaiyarah)、西古爾納-2油田、Halfava油田,以及兩個油田群,資源總儲量達410億桶。
該中石油高層表示,他們肯定會參與第二輪競標,至于是否仍采取低價策略,將視情況而定。
#page#
仍在努力的中石化
與中石油的意氣風發相比,另一個石油央企——中石化卻顯得有些落寞。
它與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等組成的競標聯合體可能被伊政府宣布禁止參加伊拉克的石油競標——因為中石化“無意間”擁有了庫爾德地區的石油權益,在伊政府看來這是“非法的”。
8月底伊政府表示,如果證實中石化對瑞士Addax石油公司的收購,則將把中石化列入黑名單,禁止其參加伊拉克油田招標。
今年6月24日,中石化宣布其全資子公司以72.40億美元全資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該公司在伊拉克庫爾德地區有合資的Taq Taq公司,每天生產原油30萬桶,所產原油直接在當地煉廠消化。此外Addax公司還在伊拉克的Sangaw區域占有26.67%的油田利益。
如果失去伊拉克的競標機會,對于中石化來說,代價是巨大的——該公司每年原油加工量中70%需要進口,不得不在大幅波動的國際油價中“裸奔”。正是源于此,自李毅中時代,中石化高層就一直在籌謀收購海外石油資產。
然而由于國際石油開采市場在1970年代以前即被各大跨國公司瓜分完畢,因此過去的10年中,中石化海外投資始終是步履蹣跚,至今仍未獲得真正突破,偶有收購也多是一些開發前景并不明朗的小區塊,上述瑞士Addax石油公司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一旦失去進入伊拉克市場的機會,中石化可能與中東市場告別,目前只有伊朗和伊拉克,還對外資開放本國石油開發市場。
近日有外電消息稱,中石化的伙伴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已經應伊政府要求拋棄了中石化,但中石化相關部門對此消息予以否認。
有深諳中東石油投資策略的業內專家指出,目前還不能對中石化“判死刑”,若能將瑞士Addax石油公司在招標報名前出售,則該公司還有機會參與競標。
“我們并未放棄競標,目前正在與伊政府相關機構進行溝通。”一位中石化高層表示。
誰是贏家
世界權威《油氣雜志》曾指出,中東的石油儲量占全球總儲量65%。其中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市場中重要的產油國和石油出口國。
“那里儲量確實很大,同時由于地質條件優越,開采成本極低,因此自上世紀即成為各方競爭的焦點。”上述業內專家介紹說。
在經歷國有化運動后,目前中東各國石油資源都已劃歸國有,外資公司只能以作業者、投資方的身份介入當地的石油開發。
非但如此,隨著油價的不斷高企及石油資源的日益枯竭,產油國政府對外資介入條件及收益獲取方式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
“最初產油國只是要求開發方向政府繳納資源稅,1960年代開始產油國謀求產品利益分成,現在產油國已普遍采取服務合同模式,沙特政府甚至已經不允許外資介入本國石油資源開發,其資源開采權被賦予沙特國有企業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了。”那位業內專家介紹。
據他介紹,服務合同模式是中標企業將負責油田的勘探、開發、生產等全部工作,所有產出都將歸產油國政府所有,中標企業將獲得事先商定的服務費,此次伊拉克油田招標就是采取這種模式。
此次中石油的低價介入,無疑讓其他競標者感受到壓力。在第一輪競標中,8個標的中除魯邁拉油田外全部流標,各大公司都聲稱伊政府開價過低是導致流標的原因。
然而鑒于伊拉克石油資源的重要性,第一輪參與West Qurn-1油田競標的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與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已同意與伊政府簽署服務開采合同,兩公司同意接受1.9美元/桶的超額產量酬勞,而此前兩公司的報價高達6.49美元/桶。
“從戰略上考慮即使是現在低利潤甚至虧本進入也是必需的,只有先站住腳才有望獲取更多的石油權益。”上述那位中石油高層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