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伊拉克政府正式宣布,在新一輪油田開發競標前,中石化提交的資料及保證金已被拒收。
“我們的立場很明確,不會與任何未經中央政府批準而跟庫爾德地區政府簽署合約的企業打交道。”當天伊拉克主管石油合約和許可證相關事務的Sabah Abdul Kadhim表示。
自6月中石化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以來,業界就傳言伊政府將禁止中石化參與新一輪的競標,因為Addax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地區有合資的Taq Taq公司,每天生產原油30萬桶,所產原油直接在當地煉廠消化,此外它還在伊拉克的Sangaw區域占有26.67%的油田利益。
“中石化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因為它最缺乏上游資源,而且近年來它們一直在中東地區努力。現在在最有希望成功的伊拉克受挫,對其打擊可想而知。”有跨國公司高官說。
到記者截稿為止,中石化負責國際業務的相關部門拒絕對此作出評價。
出局始末
11月20日是一個關鍵的節點。
在此之前,所有希望參與新一輪競標的企業都必須向伊政府提交相關資質、并支付競標保證金。只有通過資質認證的企業才有資格參加12月11-12日的競標。
目前已有約40家參與競標的企業支付了20萬-50萬美元的保證金,獲得了競標的資格,其中就包括6月第一輪伊政府競標時中石化的同盟者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
在伊政府公布的12月招標名單中,包括了巴德拉油田(Badra)、東巴格達油田(East Baghdad)、哈拉夫油田(Garraf)、馬吉努油田(Majnoon)、Najmah油田、凱亞拉油田(Qaiyarah)、西古爾納-2油田、Halfava油田,以及兩個油田群,資源總儲量達410億桶。
“這是一份大餐,甚至可以說是2000年以來石油業內最大的一次盛宴,它占據了伊國石油儲量的近1/3,每個大型石油公司都不會放棄這個機會。”有中石油高層說。
然而中石化提交的材料及保證金,被伊政府拒收了。
今年6月24日中石化宣布其全資子公司以72.40億美元全資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該公司在伊拉克庫爾德地區有合資的Taq Taq公司,每天生產原油30萬桶,所產原油直接在當地煉廠消化。此外Addax公司還在伊拉克的Sangaw區域占有26.67%的油田利益。
8月底伊政府即表示,如果證實中石化對瑞士Addax石油公司的收購,則將把中石化列入黑名單,禁止其參加伊拉克油田招標。
“我們的立場很明確,不會與任何未經中央政府批準而跟庫爾德斯坦地區政府簽署合約的企業打交道。”伊拉克主管石油合約和許可證相關事務的Sabah Abdul Kadhim表示。
對此有中石化高層曾表示十分委屈,并表示將積極與伊政府溝通協調,“我們是因原股東的過錯受罰,這不公平!在我們收購Addax之前,它就已經獲得了這些資產。”
“最后的”石油盛宴
在經歷1970年代國有化運動后,伊政府進行的招標被石油業界普遍視為“最后的”石油盛宴。
這是因為國有化運動后,全球主要產油國都已將石油資源收歸國有,外資公司只能以作業者、投資方的身份介入當地的石油開發。在沙特和科威特等國,石油資源甚至只能由本國國有石油公司進行開采,外資只能從事鉆井等服務項目,而不允許參與勘探、開采業務。
多年來由于戰亂頻繁,伊拉克石油儲量和產量長期低位徘徊,石油資源集中的北部地區甚至沒有進行過有效的勘探,目前公布的數據還是1970年代的。曾有專家估計,其真實儲量可能會超過沙特的2640億桶。
“正是源于此,伊政府才決心排除美國的干擾,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石油區塊開發的國際招標,以迅速提高本國石油產量。在當今國際政經環境下,只有伊朗和伊拉克才可能有采取這種模式進行石油開發。”那位中石油高層說。
外交部網站公布數據顯示,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僅次于沙特和伊朗。根據伊現行的石油法,其油田招標均采取服務合同模式,即中標企業將負責油田的勘探、開發、生產等全部工作,所有產出都將歸伊政府所有,中標企業將獲得伊政府給予的、事先商定的服務費。
目前已公布的信息顯示,伊拉克政府將持有招標區塊25%股權,而中標企業則將獲得為期20年的油氣服務合同。此外,中標企業還需支付12億美元的“簽署費”,其中有4處需要支付1.5億美元的簽署費,其余6處則為1億美元。
在今年6月的第一輪招標中,埃克森美孚等國際石油巨頭認為伊政府出價太低,從而使首輪標的大幅流標。然而當它們確定BP-中石油的聯合體已成功獲得魯邁拉油田合同時,即迅速改變策略,降低報價,與伊政府簽約(詳見10月20日《不做“打短工的麥客”:中國石油開啟中東征程》),由此可見伊拉克石油資源在石油業內的地位。
“我認為,第二輪競標可能更加激烈,畢竟巴德拉油田等10個區塊的儲量占據了伊拉克石油儲量的1/3。”上述中石油高層說。
在他看來,第二輪招標將是伊拉克石油盛宴的高潮,“一旦這些區塊合同全部執行,伊政府不會再進行更大規模的招標了”。
中石化的無奈
作為1998年石油行業重組后誕生的產物,中石化自降生伊始就“先天不足”:一方面它擁有當時國內最先進、效益最佳的煉化、銷售資產,占據了國內60%以上的成品油市場份額和大半化工品市場;另一方面原油作為其主要生產原料,70%以上卻需要依靠外部輸入。
這種頭重腳輕的業務結構,使得中石化一開始就不得不在國際油價的大幅波動中“裸奔”,其業績也隨著國際油價的波動而上下翻騰。
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中石化歷任首腦都將上游資源的勘探開發作為公司發展的重點。通過不懈努力,近幾年來該公司在山東、新疆等地的油氣勘探開發中取得了很多成績,然而這些成績卻遠遠攆不上國內市場對石油產品需求的增長速度。
作為市場的龍頭,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中石化不得不將視角轉向海外,謀求從國際市場獲取更多穩定、廉價的石油資源。
“然而國際上開發條件優越、儲量豐富的區塊早被跨國公司瓜分殆盡,剩給后來者中國企業的多是開發條件惡劣、資源條件不佳的地方。即便這種‘殘次品’,我們也需要拼盡全力去爭奪。”有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無奈地說。
瑞士Addax石油公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作為中小石油企業,該公司的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非和伊拉克,其中伊拉克的資產是2003年伊戰后從庫爾的地方政權手中獲得的,由于那里尚未經過大規模勘探開發,因此資源開發潛力比較大。
作為后來者,中石化當然希望借收購該公司成功擠入中東石油市場,但卻“不幸的”與伊拉克石油盛宴擦肩而過。
“中國石油企業進入國際市場較晚,對于市場規則等不熟悉,它們需要快速成長,否則這種事件今后仍會發生。”那位跨國公司高管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