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節能減排已成為國家行為。發展低碳經濟在時代和全球的背景下,成為大勢所趨。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前,國務院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既表明了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決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將成為我國的長久之策。今后,仍然無法實現轉型的高排放高污染企業,將失去發展的動力和競爭的能力。在這種大勢面前,陶瓷行業必須尋求正確的應變之策,才能找到更大更好的發展空間。
不必諱言,目前陶瓷業面臨的境況,存在著諸多難題。我國的陶瓷總產量目前已突破60億平方米,穩居世界第一。在這巨大成就的背后,卻每年要消耗掉天然礦物原料15億噸,相當于“吃”掉一座高十米寬十米長達700公里的堤壩。此外,每年還要用掉5000萬噸標準煤,向大氣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也相當可觀。可見,這會給環境造成多么大的污染。陶瓷行業的高速發展,如果總是以污染環境為代價,那這種發展就難說是健康的、可持續的。陶瓷業走到今天,正逢低碳時代撲面而來,在陣痛中轉型是必然的選擇。而謀求在世界陶瓷業獲得獨特地位的佛山陶瓷,尤其需要有更加清醒的頭腦,更加明晰的思路,更加到位的低碳經濟中的長期發展規劃。
陶瓷業將來的發展之路,都必須圍繞低碳時代的要求,制定出長期發展戰略和部署。在我看來,應在以下多個方面作出努力和探索,最終找出正確的發展方向。
第一、要進一步認識節能減排、降耗利廢和發展低碳經濟及循環經濟的極其重要性、歷史必然性和現實緊迫性,從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視低碳時代的到來。這方面,要克服因循守舊的保守意識,更不能有退縮的思想。在認清形勢的前提下,要有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思想和作風。
第二、要及早調整結構,加快行業的有效轉型,形成低碳陶瓷體系。大力發展新材料和高技術陶瓷,形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高技術陶瓷產業集群,實現傳統陶瓷產業的升級、轉型。這方面的工作,事實上已經在做,有些企業已經走在了前面,搶得了先機。以前,陶瓷企業還是佛山出名的高能耗高污染大戶。然而現在,在陶瓷產區佛山,已看不見遮天蔽日的污染,利用新技術生產的陶瓷企業越多越多。據了解,為達到清潔生產標準,東鵬等多個陶瓷企業先后投入巨資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造。這是一種令人欣喜的現象。對一些優勢企業來說,未來要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快速摒棄盲目求產能、求規模的粗放型發展模式。
第三、陶瓷行業發展低碳經濟,要善于尋求低碳技術的突破,要積極報項目,落實國家轉型政策,進一步爭取國家在政策、資金方面對陶瓷產業的支持。有了國家和和資金的支持,就能有充裕的條件,按照有關標準進行節能減排工作,使產業全面升級,使陶瓷業能更快地符合低碳時代的要求。
低碳時代,陶瓷行業機會與挑戰并存。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中國經濟結構向“低碳”轉型過程中,陶瓷行業既要成為低碳理念推廣的踐行者,也要成為低碳經濟的創新者。在迎接低碳時代的背景下,以積極開放的態度,大力開展低碳技術和產業的創新與升級,陶瓷行業的前景一定會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