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介紹說最近有一份重大技術裝備簡報,發布在國家發改委網站上,題目是“國內風電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機床工具產業的技術進步”,如實介紹風電行業不同產品的加工需要什么樣的裝備,機床工具行業有哪些產品能夠滿足風電行業的需要。
“從能源產業的發展看,下一步能源結構要進行調整。哥本哈根會議之前,國家宣布了兩個數字,即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的比例要達到15%,而目前還不到8%,并且其中7.4%是水電。”
到2020年,整個的能源需求還要增加,因此必須要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時單位GDP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要下降40%~45%。這兩大指標是能源行業的兩大生命線,這是中國政府對全世界莊嚴宣告的。能源行業的發展要圍繞這兩大指標進行一一分解。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光譜發電和生物智能發電等都要有具體的發展指標。
李冶指出,現在我國數控機床用在風機行業的基本還都是做到1.5MW,個別的做到3MW。但在2年之內,3MW的風機會成為我國基礎裝備。中國的風電發展和國外不一樣,不是分散式的。我國西部地區一測就是1000萬kW,所以還要搞“風電三峽”,現在國家規劃的“風電三峽”就有6~7個。同時海上風電也要加快發展。現在世界著名風電公司維斯塔斯正在搞115米長的葉片,滿足15~20MW的風機使用。我國今年年底要做出5MW的風機,正在設計6、8、10MW的。
李冶說,最近中國一重的設備改造,齊重、齊二、武重等企業可能都去接洽過。新改造的冷加工車間,擁有很多國產高檔重型機床。但即使這樣,一重的冷加工能力不夠,還有等待交貨的設備。所以可以說這幾年,能源領域對機床裝備有大批需求,一重、二重、齊電、東方、哈電等能源企業,很多大型關鍵部件都要自己生產,都需要高檔裝備。這些需求會拉動裝備業的增長。
他認為在這種機遇下,機床工具行業不能放過任何能夠帶動產業調整、產品升級的機會。可以借鑒軍工的成功經驗,把能源企業請來一起進行座談,請他們講需求,講要加工的產品,講加工技術和要求,進行供需對接,然后確定示范工程和依托單位。另一方面機床工具企業必須馬上響應”。他建議能源企業在上項目之前,對于加工技術的問題,要請機床協會的專家來審查,滿足需要的就不需要進口。如果一定要進口,也要委托機床協會來幫助選型。
“能源行業的發展必須依靠國產裝備,不能依賴進口。我希望在經過幾年的努力后,在能源領域里,在能源行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過程中,能拉動國產機床工具產品、國產加工設備的技術進步,爭取經過3~5年的努力,機床工具行業再上一個臺階。”李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