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制造業“十二五”目標 從印刷大國向強國轉變
發布時間:2010-12-15
來源:中國自動化網
類型:
產業分析
人瀏覽
2010年12月3日,第13屆北京國際印刷信息交流大會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大會期間,印刷專家和各企業經理人分別就當今及未來印刷行業新技術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會上,新聞出版總署印刷發行管理司副司長曹宏遂就未來“十二五”中國印刷制造業發展規劃做了詳細的闡述。 十一五:印刷制造業完成了產業升級 回顧“十一五”期間中國印刷行業取得的發展,到2009年為止,我國印刷設備制造企業共有60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了10萬人,年產值達150億元人民幣,相對初期累計增長15.4%,印刷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從20世紀50年代,中國第一家印刷機制造企業——北京人民機械廠成立至今,中國印刷制造行業已經發展了近60個年頭,在60個年頭里印刷制造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化,逐漸拜托了中國印刷企業依賴進口的局面,陜西北人、大族冠華、上海電氣、杭州科雷等一批民族企業的崛起,填補了我國制造業的空白。尤其是到了“十一五”五年計劃我國的制造業更是有了迅猛的發展。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國際市場萎靡,眾企業紛紛倒閉,但中國的印機市場卻出現了逆勢上揚的局面。一方面是國家調控政策對市場控制的結果,更重要的還是中國印機市場的內在的因素。2008年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是一場危機,但危機中存在了機遇,這個機遇就在中國的市場。2010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率先回暖,這是一個信號,瞬間感染了整個國際市場,全球眾企業都把目光聚焦于中國,中國市場未來成為了全球經濟的主戰場。雖然2010年的印刷制造行業的數據還沒有統計出來,但筆者對制造企業進行采訪的時候,大多數的企業都表示2010年的印刷市場非常不錯,內需很大。 12月1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城市節能減排高峰論壇上透露,我國“十一五”節能減排規劃已經提前完成,我國“十一五”經濟規劃取得圓滿的成功。對于印刷行業來說,“十一五”五年的發展也是碩果累累。 一、產能結構進一步升級 “十一五”期間,我國印刷機市場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升級。由初期的以小膠印機為主,逐步向高速、多色、大幅面、數字化和自動化發展,產品實現了高、中、低檔產品滿足不同企業不同層次需求。新產品產值率超過了50%。尤其是在多色膠印機上面,由小膠印機為主向這多色膠印機發展。在2005年初期,我國印刷機市場還是以小膠印機為主,當時的大族冠華、威海印機、北人集團等剛剛把研發精力從小膠印機向多色印刷機轉變,中國市場的多色膠印機不到200臺,而到了2009年我國多色膠印機增加到了1280臺,增幅大1000臺,相信在2010年會在這個數目上有所增加。 除了印刷機方面。在印前系統,我國制造業已經在逐步開發中國品牌的CTP等印前設備,如杭州科雷,據統計杭州科雷到11月份CTP的銷量已經達到了370臺,其中中國市場有260臺,國外市場有110臺。 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加 “十一五”期間,部分印刷技術裝備研發取得重大的突破,如CTP直接制版機、噴墨數碼印刷機、衛星式柔印機等高新設備的研發。 目前我國已經有了一批以科雷為代表的企業能夠自主研發生產CTP設備,已經熟練的掌握了熱敏、紫激光和UVCTP等主流的技術。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已經研制噴墨印刷機,順利推向了市場。在耗材方面,隨著樂凱等企業的成長,我國已經結束了國外對我國版材的壟斷,使得版材價格大幅度的降低。 三、裝備質量大幅提高 中國制造一直被國際市場所詬病的“低價低質”已經在十一五期間有了良好的改善。尤其隨著印刷機制造企業加工技術和檢測技術的升級,印刷機械主要零部件加工質量大幅提高。計算機管理使得企業新產品開發的周期大幅的縮減,產品標準逐漸的與國際進行接軌,達到了或部分達到了國際標準。多數的企業已經建立了質量保證體系,并進行了安全標準體系的認證,使得中國裝備產品安全性能達到了國際的標準。 十二五:印刷制造業實現從大國到強國的轉型 在“十一五”良好發展態勢下,我國印刷制造業制訂了從印刷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的規劃。在“十二五”期間,印刷裝備制造業將深入研究國內外印刷市場、技術發展趨勢,重點發展數字印刷及數字化技術裝備、高檔印刷機、高端印后設備和綠色環保器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擴大生產能力,扭轉中國設備靠出口的局面,到2015年實現印刷設備出口額達到進口額的80%以上。 一、通過政策引導印刷設備產業轉變及升級 利用財政、稅收、法規等政策手段,鼓勵引導國內印刷制造企業產業結構的轉變,向著高、精、尖的設備技術方向發展,提高我國高檔印刷設備的比例。一是對國內上不能生產或質量不過關的印刷設備企業進行免進口關稅政策。使得這類企業有更多的資金進行,產業升級,提高企業自身的產業結構,使得企業可以向大型企業發展。二是鼓勵支持國內印刷機企業生產進口代替產品及零件。三是提高出口退稅率及其他鼓勵出口政策,引導企業出口擴大,走國際化道路。四是制定法規,限制生產和使用高能耗、低產出,工藝和技術落后的設備和產品。 而對于企業本身,在“十二五”期間,企業要抓住政策上對行業推動的機遇,快速的提高企業自身的產業結構及技術,縮短與高新技術企業的差距,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及技術。 二、大力推進印刷機械的標準化工作 未來的五年,中國的企業將更多的接觸到國際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是“十二五”期間重要的工作。中國的設備要想進入國際的市場,就必須要滿足國際市場的市場標準,達到國際市場對機械本身,節能環保的要求。 標準化的建立不僅是政府和協會的事,標準化的建立更多的需要企業的參與,改變中國制造經驗化的模式,實現數據化流程化的生產,完善我國標準化的數據庫。 三、構建環保系統 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結束,人們把更多的眼光發在了低碳環保的上面。中國建國初期,由于需要快速的發展經濟,往往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值,造成了我國現在的環保任務嚴峻,尤其在未來。中國承諾到2020年,減少40%~50%的碳排放量,所以這就更加的要求中國的企業在使用可重復循環的能源下功夫,更多的使用環保結晶的能源,提高產品的環保力度。 四、人才戰略 人才缺乏是印刷工業面臨的一重大難題,特別是熟悉數字印刷及設備的專業化技術人才尤為缺乏。在2010年初的用工荒,使得一大部分企業吃到了找不到工人的苦果。在人才方面,需要企業和院校進行合作,不僅要提高人才知識基礎,更要提供人才的實際操作的能力。 未來的五年,將會是中國印刷機市場又一個騰飛的五年,五年內要把中國制造在世界市場上打響,讓越來越多的印刷制造企業走出去,進入到各個市場之內,實現中國印刷制造從大國向強國的轉變。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自動化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來源網絡如有誤有侵權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