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500強調查研究的機構,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致力于將“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打造成反映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并通過對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的分析,明確全球新能源的市場格局,樹立全球新能源企業的前進標桿,進而促進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一、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體現了全球性
本次“500強”上榜企業分別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中國(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臺灣)有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廠、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等172家企業進入“500強”榜單,占34.4%,居首位;德國有德爾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Enercon有限責任公司、西門子股份公司、肖特太陽能股份公司等67家企業進入“500強”榜單,占13.4%,位居第二;韓國有斗山能源技術公司、SK集團、OCI株式會社等55家企業進入“500強”榜單,占11%,位居第三;美國有通用電氣能源、第一太陽能有限公司等40家企業進入“500強”榜單,占8%,位居第四;西班牙和日本各23家,占4.6%,位居第五;澳大利亞18家,占3.6%,位居第七;法國13家,占2.6%,位居第八;印度10家,占2%,位居第九;并列第十位的是英國和芬蘭,各有8家企業入圍“500強”榜單(見圖1)。
二、中國企業數量高居榜首
“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172家,遠遠多于排名第二的德國的67家,中國以絕對優勢成為上榜企業最多的國家。其中中國大陸企業有147家,中國臺灣企業有22家,中國香港企業有3家。
但是,從上榜企業規模來看,“500強”榜單中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國僅有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一家,其他9家全部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前50的企業中,中國企業有13家(見表1)。這反映出中國新能源企業雖然發展較快,但在企業規模和行業影響力方面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從數量優勢上升為質量優勢,是中國新能源企業新的戰略任務。
三、發達國家優勢明顯
從上榜企業規模來看,“500強”企業2010年度營業總收入為20720億元,其中,發達國家上榜企業營業總收入為14490億元(見圖2),占“500強”營業總收入的近70%(見圖3),新興市場國家上榜企業總收入為6230億元,占“500強”營業總收入的30%。而“500強”企業中,德國上榜企業2010年的營業總收入為3782億元,美國上榜企業為3422億元,兩個國家上榜企業營業收入總和為7204億元,超出了新興市場國家近1000億元。這兩個國家的新能源企業營業收入總和就比新興市場國家企業營業收入總和還多出約16%。
從入圍企業的排名上看,排名更靠前的企業發達國家居多。在“500強”排名中,排名前十的企業(見表2)依次為通用電氣能源(美國)、維斯塔斯風力技術公司(丹麥)、阿文戈亞有限公司(西班牙)、德爾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德國)、三洋電子有限公司(日本)、Enercon有限責任公司(德國)、西門子股份公司(德國)、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肖特太陽能股份公司(德國)、歌美颯風電有限公司(西班牙);僅有一家企業來自新興市場國家,而其余的9家均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這表明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上發達國家優勢明顯,同時新興市場國家成為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的新生力量。
發達國家的優勢來自于其技術創新的領先地位。發達國家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主導著全球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在新能源技術特別是太陽能技術發展上,發達國家的企業依舊牢牢地保持著領先的優勢,是新能源技術創新的主體。2010年7月,FirstSolar公司CdTe薄膜的制造成本在2009年的基礎上下降了13%,在第二季度達到76美分/瓦,創下又一行業記錄。2010年12月,三洋電機開始量產一款Cell(太陽能電池的發電元件)轉換率可達全球最高21.6%的HIT太陽能電池。藉由采用上述轉換率達21.6%的Cell以及使用新設計和抗反射層技術玻璃,該款太陽能電池的模組轉換率可達19.0%。2010年10月,肖特太陽能(SchottSolar)研發出了一項技術,可將肖特旗下Champion多晶硅組件的效率提至17.6%。2011年8月,SchottSolar采用Schmid集團的生產工程技術,在156*156的工業單晶電池片上創造了新的效率紀錄,最高轉換效率為20.2%。
四、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
從洲際因素來看,“500強”企業主要分布在5大洲(見圖4),其中亞洲最多,共有260家企業入圍榜單;歐洲第二,共有164家企業入圍榜單;北美洲第三,共有46家企業入圍榜單;大洋洲則有25家企業進入榜單;剩余的5家企業則來自南美洲,而非洲則沒有一家企業進入榜單。亞洲的入圍企業主要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及印度,其余的亞洲國家企業則寥寥無幾;而歐洲的企業則主要來自德國、西班牙、法國、英國、芬蘭、丹麥等發達國家,其余國家則鮮有企業入圍500強榜單。
五、以風能和太陽能企業為主體
從上榜企業產業分布來看,“500強”上榜企業主要集中在風能和太陽能兩個產業,上榜企業總數占據“500強”的9成以上,排名前十的企業均以風電和太陽能企業為主,如維斯塔斯風力技術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風機制造商,而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肖特太陽能股份公司則是以太陽能業務為主,其余的公司為綜合性能源企業,但是業務也以風電和太陽能為主,少量涉及生物質能及地熱能。前100的企業均以風電及太陽能業務為主。
生物質能及地熱能的上榜企業則寥寥無幾,其中絕大部分還是綜合性企業,在主營太陽能、風能的同時,兼顧生物質能及地熱能,比如通用電氣能源。純粹的主營生物質能或者地熱能的企業僅有少量的幾家,如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廠、國能生物發電集團。同時,主營生物質能或者地熱能的企業規模也要明顯小于風能或者太陽能企業,如全球最大的生物質能企業國能生物發電集團2010年營業收入也僅是20億元,排在第206位,遠遠不能與風電和太陽能產業企業相比。
六、新興市場國家異軍突起
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各有250家企業入圍“500強”榜單,二者平分秋色。在光伏領域,從光伏組件及原材料生產量來看,新興市場國家與發達國家不相上下。2010年,中國光伏電池產量已超過全球總產量的50%,2010年全球十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中中國占據半壁江山(見表3)。而中國和韓國是世界上重要的多晶硅生產國。韓國2010年的多晶硅產量為1.8723萬噸,列中國、美國、德國之后居第四位。
在風電領域,2010年,亞洲地區風電裝機容量增長顯著,全年裝機總量較2009年增長了約50%,增長總量占全球新增裝機總量的54.8%。中國一直是其中的主導力量,2010年裝機總量增加18.93吉瓦,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印度則增長了2.14吉瓦。
在風機制造上,以裝機容量計,亞洲地區的風機制造企業占據了全球十大風機制造商的半壁江山(見表4)。中國共有四家企業(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國電科環旗下的國電聯合動力)進入全球前十強,而印度的蘇司蘭能源也進入全球前十強。其中,華銳風電排名第二。過去三年,華銳風電表現出色。2007年,位列全球第七;至2010年,已經躍升至全球第二的位置。僅在2010年這一年里,它的全球市場份額就增加了兩個百分點。還是這一年,華銳風電向歐洲以外全球第一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提供了全部34臺3兆瓦風電機組。金風科技在全球十大風機制造商中排名第四。作為中國風電市場的開拓者,2010年,金風科技的全球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7.2%上升至9.5%,這一驕人業績足以使之成為去年表現最佳的風機供應商之一。印度的蘇司蘭能源排名第六。蘇司蘭能源2009年成功收購德國瑞能,目前握有這家風機制造企業90%的股權與投票權。2010年,蘇司蘭裝機總量1876兆瓦,瑞能859兆瓦,共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6.9%。蘇司蘭在印度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瑞能則是法國的第二大以及德國本土的第三大風機設備供應商。國電科環旗下的國電聯合動力則位列第十,2007年,中國國電集團成立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2009年,它位居全球第12名;因在中國市場取得的1600兆瓦裝機總量,去年首次闖入世界十強名單。
七、新能源產業具有廣闊的成長空間
統計顯示,新能源企業“500強”2010年度營業總收入為20720億元,而皇家殼牌石油2010年度的營業收入就達到25198億元,整個“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還不及皇家殼牌一家。中國
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為19690億元,與整個“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相當;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為17209億元,僅比整個“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少約3000億元(見圖5)。這說明新能源產業在產業基礎、企業規模和實力上與傳統能源產業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仍處于起步階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能源日益短缺對人類社會發展構成的威脅,各國政府將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新能源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發展潛力將會得到巨大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