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敢于提出機器人產業“千億計劃”,信心在于該市汽車、電子產業均具有較強基礎,而這兩個產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強烈。
據重慶市“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該市汽車產量將從現在占全國的12%增長到15%,電子方面也將達到年產1億臺筆記本的產能,產業工人達到100萬人。“這些都預示著未來重慶兩大支柱產業工業機器人整機需求量巨大。”重慶市經信委副主任尹華川說,重慶化工、裝備制造、采礦等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
“然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生產力成本上升,以及產業結構升級,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成為發展趨勢。”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院地合作辦主任、重慶機器人首席專家何國田表示。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4中國社會藍皮書》稱,未來10年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轉型。事實上,我國正遭遇勞動力日益緊缺和人力成本逐年上漲的問題。
相比人力成本,近年來機器人的性價比優勢日益凸顯。以焊接工種為例,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如果按照4000元算,一臺焊接機器人目前售價15萬左右,一般能抵3個工人,基本和人力成本相當。而且機器人的使用壽命至少3至5年,成本優勢就更明顯了。
與此同時,機器人還能夠在惡劣、危險以及重復等特殊、不宜于人工作的環境中工作,具有人工勞動力所不具備的優勢。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2005—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9%,其間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25%。IFR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有望在今年爆發,大規模實現機器替代人工,到2015年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據統計,每萬名工人中,日本工業機器人數量是400個,歐盟為250個,而中國只有20個。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與公共關系部部長哈恩晶解讀稱,“這反映出我國機器人的應用現狀,但也預示著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注定是一個朝陽產業。”
2013年12月30日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家配套產業集群。
前瞻產業研究院工業機器人行業研究小組通過對比美德日韓,測算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未來將超過160萬臺,而目前裝配量僅10萬多臺。
目前,上海已成為國內最大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公開資料顯示,該市已將工業機器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規劃2015年產業規模達200億元,2020年爭取達到600億—800億元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