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北油田塔河采油一廠不斷推進數字化油田建設,巧妙化解用工量大、油井管理信息滯后、安全管理難度大等問題,數字利刃在應對多種老油田難題時彰顯優勢。截至目前,該廠有362口油氣井實現了數字遠程實時監控,油井監控覆蓋率達到50%,減少用工量114人,累計節約成本達到1170萬元。
6月1日,塔河采油一廠組建的首支“網絡藍軍”信息化專業化隊伍投入運行,這是該廠在數字化油田建設過程中嘗試性邁出的一步,同時也實現了信息管理從“協管”到“專業化”管理的重要轉變。
4個油藏經營管理區、21個油藏開發管理單元,管轄范圍涉及塔河油氣田、西達里亞油氣田、評價區、塔中、于奇和兩順地區六個油氣田等,地域面積廣,油井數量多,用工量居高不下,效益最大化受到制約。在產量、用工、效益這個三角難題面前,數字化油田建設成為該廠破解“人海戰術”的一把利刃。
一個蘿卜“多”個坑
“以前巡井,6個人,兩臺車,早中晚三趟,忙乎不停,對油井上一些突情況也不能第一時間處理。現在我們巡井人數減少了一半,在控制室里通過監控設備,對井口數據、圖像可以實時監控,油井有異常變化,我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前往井場處理。”采油一隊巡線工劉輝斌對數字管理帶來的變化深有感觸。
西達里亞油田是西北油田分公司最早的開發區塊,迄今有20多年的開發歷程,為管好西達里亞油田,采油一隊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員巡檢維護油井,用工人員數量一直居高不下。
“以前單井要員工駐守,可以說一個蘿卜一個坑,如果人員減下來,這活兒就沒有人干了。”采油一廠采油一隊隊長王海峰告訴記者。
為徹底改善西達里亞油田“增加效益”與“優化用工”之間的突出矛盾,采油一廠下大力氣在西達里亞開展了“數字化”改造。如今,走進西達里亞監控室中,只要輕點鼠標,油井的實時畫面、動態參數,就會一目了然,單井實現了無人值守,一個蘿卜在多個坑里也能干出效率活。
在新油井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塔河采油一廠2011年平均每口井管理人數2.93人,2012年2.62人,2013年2.3人,2014年為2.02人連續四年實現了用工量零增長的目標。有效地控制了油田專業化服務隊伍的規模和用工成本。
油井變成鼠標控制
“采油一廠管轄的油井面廣、線長、點多,最遠站點距離超過220公里,在以前,要實時掌握油井站點的生產動態,十分困難。”采油一廠廠長趙普春如是說。
然而,隨著數字化油田建設的逐步推進,這個“難事”也漸漸變得簡單起來。
在西達里亞監控室中,值班人員羅芳點擊鼠標,9口單井的實時畫面,動態參數,一目了然。
“你看現在這些生產數據和井場畫面都是實時的,以前我們只有派巡線工去每一口單井錄取,早上出去下午才能回來,油井上了出了問題,只有巡檢到了才能發現,處理很是滯后”羅芳對于信息化在油井管理上帶來的好處深有感觸。
近年,該廠通過建立無縫信息管理網,對轄區內61口偏遠單井和無人值守井油井的數據、視頻圖像進行全天候采集,對油井工況進行實時監控,實現了10座單井流程的無人值守,單井生產參數報送效率大幅提升,井口日巡檢周期由7天提升為每小時,并率先實現了故障巡井和例行巡井相結合的生產運行管理方式。
360全天候安全衛士
“系統壓力由0.45兆帕上升到了0.98兆帕,已經超過設計壓力,安全閥隨時可能起跳”4月18日,該廠采油三隊5-1計轉站值班人員范軍衛發現系統壓力突然報警,第一時間他將這一險情上報給了技術人員。
十幾分鐘后,夜巡人員找到TK518壓力異常井,現場光桿被拉彎了,10兆帕壓力表打翻。情況十分危急,技術人員立即采取措施處置險情,化解了井噴危險。
“不管是白天黑夜360度旋轉高清攝像探頭,將井場內外一覽無遺實時現示在監視屏上,當壓力、流量、可疑人員等監控目標一旦出現波動或異常時,系統會立即報警并及時響應應急人員就會迅速趕往現場處置,實現了智能分析、預警處置和實時監控”生運行科何小龍說道。
該廠所轄面積達到3.6萬平方公里,距廠部最遠的油井直線距離220多公里,油井安全管理鞭長莫及,通過信息化建設,該廠已有362口油井實現了數字化監控,站到全廠油井總數的50%,系統通過三維力控組態軟件,將生產數據解析成可讀數據或繪制圖表,并保存在數據庫并以WEB方式發布,抽油機井功圖、套壓、回壓、溫度、三相電流、溫度,經常實時畫面等都實現了同步傳輸。各種突發情況處理從小時縮短到分鐘,最大限度保障了油井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