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公布的一項關于“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大中型企業兩化融合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大中型企業兩化融合工作總體上已完成起步建設階段,正處于從單項覆蓋到集成提升的過渡時期。其中,以徐工集團為代表的行業重點企業以信息化為抓手,實現在研發平臺、制造平臺、采購平臺、市場平臺等方面的資源共享,突破了一批占據行業制高點的高端產品和核心專有技術,系統性推進信息化管理、專項工藝技術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檢測平臺建設等核心攻關項目,提升了行業整體的信息化水平。但同時,由于基礎薄弱和產品種類較多,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在兩化融合中還面臨著諸多難題。根據調查情況,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信息工作委員會指出了目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亟待解決的六大難題。
物流裝備數字化基礎薄弱
工程機械行業為離散型制造業,生產制造過程較連續性制造業更為復雜,制造環節信息化建設難度更大。工程機械產品多為單件、小批量生產,常按客戶訂單設計,一般以產品為對象組織生產,制造過程復雜,重復作業率低,較難采用自動化流水線或專用自動化工裝設備生產,客觀上造成了提升工程機械行業生產裝備數字化水平的困難。
為此,提高關鍵生產和倉儲物流設備數字化率和聯網率,促進生產設備的信息連通和制造協同,提升行業整體制造設備信息化水平,推動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和數字化、生產過程管理實時化和透明化、物料及質量管理可控化和可追溯化、生產進度及過程監控的可視化和遠程化,是當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實現生產制造精益化管控的硬件基礎。
企業容災備份能力不足
據調查,隨著兩化融合進程的不斷深入,絕大多數工程機械行業大中型企業,已經完成了包括研發、工藝、采購、生產、銷售、財務等在內的企業核心運營信息系統的建設。該信息系統的建成,在提升企業經營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隱患。因此,企業必須根據自身的信息系統應用現狀,切實做好核心業務系統中關鍵數據的備份和系統本身的容災措施,采用高效、可靠的同城或異地容災解決方案,進一步提高核心業務系統抵抗各種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的容災能力。
生產制造精益化程度不高
據調查,我國工程機械企業中,關鍵工序中FMC/FMS覆蓋率、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覆蓋率和自動化生產線覆蓋率分別僅為39.1%、41.451%和36.56%,全部實現車間作業計劃和作業指令自動化的抽樣企業僅占比4.8%,信息化生產作業計劃與車間調度直接控制的層級細化到設備的抽樣企業為0%,表明了工程機械行業生產作業計劃和車間調度信息化控制水平還明顯不足。
因此,充分應用符合實際需要的生產制造執行系統,是當前工程機械行業提升企業生產制造精益化程度和自動化水平的關鍵。生產制造執行系統結合AN-DON(主流線異常信息反饋系統)、條碼等技術,將人員、設備、物料等要素整合到生產管理平臺上,通過企業計劃層和車間控制層的雙向信息流交互動,實現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生產數據的有效跟蹤、現場數據的電子化采集和物流配送的條碼化,實現生產制造作業的透明化,改善生產線的運行效率,提升產品的質量,降低制造成本,滿足市場對工程機械產品定制化和多樣化的要求。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