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不足,人來補齊
可惜,三年已過,“百萬”的數量終究沒有實現。到現在,富士康機器人數量只有數萬臺,不到原計劃的二十分之一。也有消息說僅有一萬臺機器人,與當初的計劃差距甚遠。
今年7月份,Foxbot負責人戴家鵬飛到了德國慕尼黑,參加了那里的國際機器人會展。“我們現在有120萬工人——太多了。”他說,但是,在外媒的逼問下,他沒有也不愿透露百萬機器人目標的實現時間。
研制和應用機器人的成本約束、工序需求和經營風險,成為三年“百萬機器人”計劃的牽絆。國際四大機器人巨頭的工業機器人,動輒要30萬元一臺。國產機器人的成本大約在16萬元,富士康的Foxbot的生產還不能不計成本地投入。如果按國內成本計算,百萬機器人也至少需投資千億元的投入。
當蘋果iPhone4接近投產時,富士康發現iPhone4的金屬結構過于專業,只能使用一種昂貴的機器人來生產,這種機器通常只是樣機。但是蘋果不會改變產品規格,于是郭臺銘從日本發那科購買了1000多臺這種機器,每臺價格20萬美元。與此相比,大多數公司最多只有一臺這樣的機器。郭臺銘有魄力去追求完美,但這背后代價高昂。
除了購置成本,機器人后期編程、改造、維護也需要一筆費用。隨著代工產品的更新換代,機器人也需要不斷調試和升級,甚至淘汰。當前的技術水平下,購置成本只占到整個成本的30%左右。利潤率相對偏低的富士康,讓口號走在行動前面,是機器人戰略最好的選擇。
人力操作在某些工序的不可或缺,也許是富士康放慢腳步最重要的原因。
CPU插槽、機殼拋光等單一關鍵零部件,可以依賴機器人,而且精準度還很高。但富士康現在主要的蘋果各個代工產品,都牽涉到復雜的組裝流程,這恐怕還是需要人類的雙手。
一臺智能手機,目前九成以上的工序,都需要作業員的雙手來完成。手機中有五六百個零部件,在四五英寸的微小機體空間中要全靠機器人組裝起來,仍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公開百萬機器人戰略的當年,富士康在大陸增加了30萬工人。最近五年,富士康又西進北上在內地創建了多個生產基地。
“到最多人出來打工的地方找工人”,雖然河南沒有任何大型的電子制造基地,但河南一直是珠三角制造業農民工的主要來源。一億人口的河南不但能提供較低工資的工人,還可以享受土地和稅收方面的待遇。在煙臺富士康,有三分之一的工人來自于山東西部的菏澤市,富士康隨即決定在菏澤再建生產基地。
我們姑且認為,百萬機器人是郭臺銘為了緩解輿論壓力、借時代趨勢而放出的一顆衛星吧。
點評:
投資機器人的費用與節省的人工成本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機器人、無人工廠或許不只是個噱頭,但富士康要接單、要賺錢,目前還是得倚靠工人。
上頁 1 2 3 4 5 6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