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不是全部
如果工廠真能全部自動化,蘋果為什么不自己開辦無人工廠?還要一直委托富士康代工?
在總統奧巴馬的要求下,庫克去年決定把一部分的筆記本生產線遷回加州Fremont。這意味著再高科技的工廠,也需要人,這也能解決社會就業。但是把生產搬回美國有個大問題。“奧巴馬逼喬布斯在去年、前年問我,說你把這個iPhone、iPad搬回來(美國)。我說可以啊。搬回來,加錢事小,你一臺多個10美元,還是能賺回來。但問題是你沒有供應鏈啊。”
許多代工企業,都是從終端的整體組裝開始,逐步往上游的零部件擴張,富士康卻是從零組件往下游整合。富士康最終形成了一套零部件模塊化快速出貨模式(ComponentModuleMove,簡稱CMM)。垂直整合下的CMM模式,富士康可以為客戶提供一次性整體制造的便利。富士康的業務范圍,也從零組件逐步延伸到機械模塊、電子模塊、系統組裝和測試。
客戶可采購某一零部件或模塊,也可以要求富士康進行成品組裝。同時,醉心于基礎零件的生產,也讓富士康積累了一大批技術產權,鴻海集團名下的獲準專利數目也已經超過64300項。這算是富士康無心插柳得來的財富。
蘋果再建一個新工廠,遠遠不能實現這樣完整的制造供應鏈。不是用機器人就可以解決所有生產線工作,也不是一個高科技的全自動工廠就能夠完全解決生產問題。供應鏈與社會化分工問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就已經解決。與工業機器人進化相伴隨的,是制造業的分布式自組織生產與大規模單間生產趨勢的融合。
按照《經濟學人》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描述,包括富士康在內的制造業,生產流程未來將會完全實現自動化、透明化。然后所有信息會與物體相連,所有機器都進入到一個統一的智能化網絡中,它們可以自動調試生產流程、節奏,以最具收益的方式制造產品。
富士康是中國制造的生態縮影,智能生產會把工人從單調、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夠將精力集中在創新和增值業務上。也就是郭臺銘所說的“把人口紅利變為頭腦紅利”。
2013年5月,見到美的何享健的時候,郭臺銘和他聊了兩個多小時。郭臺銘談到了四個趨勢:大陸工人工資會持續上漲;中產階級即將崛起,年輕人不喜歡進工廠;機械手臂將代替人工;從制造的鴻海,走向技術的鴻海,走向商貿的鴻海。
最后的一點意味著富士康的戰略升級有兩方面。當前,機器人改良生產線的速度還沒跟上富士康擴建工廠的速度,富士康往下游走做“商貿的鴻海”的戰略也在受挫。
在一線城市布局的商場萬得城,專業3C賣場賽博,嘗試覆蓋三線乃至“六線”城鎮的萬馬奔騰,在大型商場超市借力擴張的敢創數碼,還有專注B2C電子商務飛虎樂購,它們或是關閉,或是宣告失敗,或是不溫不火。
點評:放棄品牌,升級生產制造,涉足渠道零售,富士康不甘心只做一個B2B企業,它想直面市場,直面消費者。它擁有創造一個自有品牌的能力,但卻舍不得代工利益。這就像人力投入與機器人投入一樣,需要取舍和平衡。
等待臨界點
亨利·福特曾有個夢想,要建立一個龐大的企業帝國,大到全美國的人口都來為其添磚加瓦。革新生產線,通過上下游垂直整合,自產自銷相關材料與零部件,福特汽車以此獲得高工業效率。當下,富士康也正重復著與當年福特汽車路相似的道路,一條長長的產業鏈條需要眾多的人來為它勞作。
不同的是,20世紀早期,福特發明了裝配流水線,迎來了大規模生產的時代,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而富士康只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初遇者。
現在,并非將現有的生產線上的工人撤出,裝上機器人就實現了智能自動化,企業還要同步對生產線進行適應性改造。但是變化已經開始,我們已經深處變化之中,它的韻腳已經明顯,它的節奏還沒快起來。
上頁 1 2 3 4 5 6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