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滄桑巨變,今天中國已是全球制造業大國。來自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工業占GDP的37%,提供全國25%的就業崗位。在500余種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占比約為20%。然而,中國制造業面對云蒸霞蔚的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景觀卻有些不知所措,若不趕緊扭轉局面,有可能逐漸喪失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大而不強是我們的軟肋,大多數中國工廠依然龜縮在產業鏈低端,缺少制造的核心材料、設備、工藝,停留在近乎原始的OEM(貼牌代工)階段,缺乏原創技術和創新產品。不過,憑借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撐,中國制造的優勢尚存,13億人口積累的消費數據十分可觀。因此,如果能在大數據挖掘和分析上下點功夫,中國制造業還能保持較強的競爭力。在中國制造業依托大數據打翻身仗的陣營中,小米可謂特立獨行的領頭羊。2010年成立的小米公司是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成功典范,其主打產品小米手機[微博]已蜚聲海外,被業內視作蘋果、三星[微博]的潛在威脅。從2011年僅30萬臺的市場銷售,到2013年的銷售量已飆升到1870萬臺,2014年可望銷售5000萬到6000萬臺。在剛剛過去的“11·11”網上購物狂潮中,小米在天貓[微博]平臺上銷售手機116萬臺,又創造了數個第一。
小米超越同行的業績,緣于其用包括軟件、硬件和應用生態的整體方法,小米在創造全新用戶體驗的同時,高擎大數據的旗幟,顛覆了中國制造業公司的傳統做法。有了這樣的底氣,小米董事長雷軍[微博]才敢與傳統制造業的“空調玫瑰”、格力掌門人董明珠立下10億元的對賭承諾。
假如中國有無數個小米那樣的企業在緊追大數據的時代潮流,能有更多傳統制造企業在努力向智能制造華麗轉身,中國制造業的局面定將煥然一新。總有一天,也會在漢諾威工業展覽會上大放異彩,成為主角。
上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