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的行業整合,中國光伏市場不但進入一個微利時代,且整個行業的發展重點發生了顯著的轉移。錢越來越難賺,尤其是在制造端。這一認識促使光伏企業轉型呼聲日益高漲,然而,在許多企業試圖將重心往下游推進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國內光伏市場目前并沒有太多轉型的空間。
不管順利與否,在政策的引導下,國內領先的光伏巨頭們都在不遺余力地轉向下游。這兩年里,中國光伏企業轉型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經過兩年的行業整合,中國光伏市場不但進入一個微利時代,且整個行業的發展重點發生了顯著的轉移。錢越來越難賺,尤其是在制造端。這一認識促使光伏企業轉型呼聲日益高漲,然而,在許多企業試圖將重心往下游推進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國內光伏市場目前并沒有太多轉型的空間。
隨著國家能源局接連出臺支持光伏應用市場的政策,下游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蛋糕;但同樣由于政策和產業環境的整體缺陷,某些滿腔熱情涌向下游爭食的企業顯得有點尷尬。
轉型包袱
如果留意一下最近一年來中國光伏企業的相關報道,會發現一句口號的出現率特別高,那就是“從光伏產品制造商轉型為太陽能能源供應商”。或許可以說,這是國內光伏企業轉型的主要思路。
在國內的政策環境下,向“太陽能能源供應商”轉型更多地體現在光伏電站的火熱。
兩年多前,中國光伏巨頭英利當時仍堅守在行業中上游,董事長苗連生曾明確表示英利不會涉足光伏電站業務,認為“不能把所有的錢都賺了”。但如今,英利成了電站領域優勢相當明顯的廠家之一。憑借著海南、河北、新疆、寧夏等地多點開花,英利至今已儲備了1.4GW的電站項目,其中包括200MW的分布式項目,甚至在海外也有將近200MW的電站儲備。
如果單從擁有的電站容量來看,英利無疑是光伏企業中“向下走”最成功的。
但2014年4月,英利與聯合光伏簽訂了電站收購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聯合光伏計劃于2014年至2016年期間,有條件收購英利綠色能源擬在中國開發建設的不低于300兆瓦地面光伏電站項目。英利旗下全資項目公司將負責電站項目的開發、建設,電站項目并網發電及驗收并滿足其他相關前提條件后,聯合光伏將通過收購項目公司股權的方式獲得項目所有權。
此舉讓業界重新審視英利向電站業務的轉型意圖。從財報來看,一直到2014年第二季度,英利的凈虧損仍高達2.852億元,這個數字環比削減約14個百分點,伴隨著光伏組件出貨量環比上升40.8%,毛利率15.6%,這家公司正在努力改善運營和財務。苗連生表示,英利“始終致力于重回盈利軌道”。而光伏電站的建設投資是其改善盈利能力,優化財務結構的重要手段。
那些曾在制造端深耕的企業,此時最能體驗到這個環節盈利的困難。發電市場的崛起是國家政策為企業打開的另一扇窗,只是這一扇窗的風景實際上并不甚開闊。電站項目確實有收益穩定的優勢,但其回款周期漫長對負債高企的光伏又是另一個負擔。
對于2013年年底負債率仍高達80%的英利來說,即使真的有轉型為光伏能源供應商的意愿,那也將是比較遙遠的未來。從當前經營和財務狀況來看,光伏電站之于英利與其說是轉型的終點,更像是快速回款、支持其走出困境的工具。
英利所擁有的資源和圈地的能力使其在建設光伏電站時更具優勢,但全部堅持長期持有,以運營電站的模式實現盈利對目前的英利來說并不現實。
相對來說,晶科能源在電站領域轉型是思路更清晰的企業。
晶科向電站業務轉型有兩個重點,一是堅持長期持有,二是與制造業務拆分上市。單從容量來看,目前晶科完成并持有200MW的電站資產,2014年計劃完成400MW的電站建設,項目儲備也達到1GW。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晶科的電站分拆上市計劃會在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完成,這將為晶科的電站業務構建更完善的融資平臺,應用市場的開拓和發展在整個公司中的戰略地位將更加重要。
要大規模開發和長期持有光伏電站,要求公司有穩健的財務狀況和充足的現金流。在整個光伏市場,晶科較早地實現了扭虧為盈,也是少數幾個2012年以前就開始布局光伏電站的企業。自扭虧以來,晶科的盈利持續穩定上漲,2014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晶科能源第二季度凈利潤為人民幣1.382億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4830萬元增長186%;毛利潤為人民幣5.503億元,去年同期是人民幣3.116億元,毛利率為22.6%,高于去年同期的17.7%。
晶科能源CEO陳康平還對本刊記者表示,目前晶科的負債率不高,經過去年兩次增發,現在負債率在70%以內。此外,晶科的電站業務得到國開行的大力支持,為其提供30個億的授信,晶科現在用信將近8億。陳康平說:“相信隨著我們業務的開展,國開行還會進一步增加授信額度,同時我們也從美國等其他國際資本市場融資,一級資本市場和銀行融資相結合,所以融資這塊我們還是有比較堅實的基礎”。
新路難行
不管順利與否,在政策的引導下,國內領先的光伏巨頭們都在不遺余力地轉向下游。但卻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在電站業務領域分一杯羹。
光伏電站,尤其是大型地面電站看起來紅火,某種程度上是相對分布式項目而言。盡管一系列支持分布式光伏的政策出臺,該模式仍因為缺乏可操作性而受到冷遇,相對地,大型地面電站則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因此成為光伏企業轉型的重要路徑。
江山控股有限公司有著豐富的光伏企業融資經驗,其執行董事劉文平認為,雖然地面電站融資相對分布式容易,但這種模式仍具有一定風險,總的來說,投資下游電站可以獲得長期穩定的收入,但流動性比較差,增加了融資的難度。
根據劉文平介紹,目前大型地面電站的融資一般只有從國開行貸款這一路徑,商業銀行貸款不是做不了,但貸款規模和期限會受到嚴格限制,非常不適用于太陽能電站。除了渠道稀少以外,純粹的項目融資困難度也相當高,目前基本無法實現承債收購,這將影響電站后續的轉讓交易。
更直接的問題是,現在地面電站建設期的融資也越來越難,以往行業形勢好的時期,組件廠資金寬裕,或許愿意為項目墊資,但現在電站買組件基本上已經沒有賬期了,都是貨到付款或者現款現貨。之前的很多電站項目,包括EPC都是靠著設備商墊資做起來的,建設期融資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開發商沒有意識到過橋資金是個問題。“我們了解到,現在很多電站建到一半沒錢了,就是因為沒有準備好整個建設周期的資金,至少得把流動資金準備好,才能開動電站的建設”。此外,某些區域的限電問題和補貼發放不及時也會嚴重影響電站的貸款。在這樣的態勢下,真正能在電站領域站穩腳跟的企業并不多,更多尋求轉型的企業必須找到新的答案。
昱輝陽光在2014年內先后賣掉了青海、新疆以及境外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幾個電站,容量超過200MW。這家2014年第二季度才重回盈利軌道的企業還曾于2013年年底關閉其部分多晶硅工廠,致力于縮短戰線,成為一家輕資產公司。
從表面來看,昱輝陽光不同于其他光伏領軍企業,沒有試圖通過投資終端電站實現盈利,甚至在大熱的分布式光伏業務上也沒有動靜。2013年年底,當時昱輝陽光的CFO王程明確表示,由于戰線過長和資金消耗巨大,昱輝陽光將逐步退出電站業務,專注做好組件業務,并且重點拓展OEM業務。
但這并不代表昱輝沒有轉型的規劃。昱輝陽光內部一位總監級人士向記者表示,雖然由于資金回收困難的問題,昱輝不會直接開發系統,但公司有計劃做終端系統客戶的生意,在下游轉向做光伏系統的運維服務。
隨著光伏發電的興起,運維市場也正在逐漸崛起,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針對西部電站的一項調查顯示,光伏組件發電功率衰減現象較為嚴重,晶體硅組件三年內的衰減率在3.8%-7%之間,非晶硅電池組件衰減率則高達20%,明顯高于正常值。許多新興第三方運維公司已經開始在這個領域發力。
事實上,昱輝陽光在2012年就已經有意圖從制造商向服務商轉型,其在OEM業務的發展也是為了實現這一戰略,通過全球代工模式打造品牌,配合相應的運維服務,進一步推廣昱輝的整體系統服務。
然而,根據上述總監人士表示,目前該轉型之路的難點在于如何讓全球客戶信任中國產品和中國服務。昱輝的業務以中下游客戶為主,體量較小,而且目前暫時只能針對自己品牌的產品提供服務,利潤還是來自自身產品,離真正實現轉型還有很遠距離。可以說,昱輝陽光為中國光伏企業的轉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但是否能成為成功案例,一方面依賴于自身戰略的貫徹和執行,另一方面更依賴于全球光伏市場興衰。
版權聲明:版權歸中國自動化網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目前,我國輕工業正處在發展階段轉變、新舊功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盡管輕工業發展穩中有進的同時,依然面臨著多重壓力,改善供給結構和實現轉型升級的任務仍艱巨而繁重。
為規范陶瓷行業生產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肇慶今年將著力推進陶瓷企業退出及轉型計劃。相關工作方案即將印發,整治要求及地區目標任務已明確。
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中小企業也借勢轉型升級,但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面臨更大的試驗成本和風險,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轉型找死”的境地。
“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眾多企業都在尋求自己的轉型之路,但在經濟大形勢每況愈下的環境中,想要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顯然困難重重,傳統行業正面臨著“變則生,不變則亡”的產業發展分叉口。
人類進入21世紀,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給全球制造業帶來了巨大機遇,各國已開始布局,去年中國政府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確立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從此開啟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之路。——攜手智能制造在線展 共筑工業4.0轉型夢。
近日,市區59個項目獲得了2016年省級工業和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5737萬元。在這59個項目中,17個企業制造裝備升級類項目共獲資金2350萬元,其中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15萬輛乘用車擴能項目600萬元,大豐明進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汽車精鍛毛坯件制造、汽車車身外覆蓋件沖壓模具、汽車夾具設計與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300萬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大部分人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微薄而且產品技術該跟不上市場發展,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制造器企業不肯花資本去轉型升級,就面臨倒閉。
從工信部領導動態來看,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相關支持型技術自然是重中之重,大數據、物聯網將是發展重點,另外需要關注的就是“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也即新能源汽車、智慧交通、集成電路、機器人、汽車和動力電池、航空。
近日,歐洲最大光伏企業、德國太陽能業界龍頭老大“太陽能世界”(Solarworld)公司宣布破產。對于破產的原因,該公司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弗蘭克弗朗克·阿斯貝克在公開場合的發言卻直接將導致公司破產的責任甩給了中國企業。他說:“中國生產商的‘非法低價傾銷’導致公司破產。”
即使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品對歐出口額已經大幅下滑三成,歐盟仍不愿放松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制裁力度,繼8月15日宣布取消5家中國光伏企業價格承諾資格后,歐盟近日又宣布
近期,由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主辦,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2016第五屆新能源發電系統創新技術大會”在合肥隆重召開。會議探究了新形勢下,新能源發電系統建設所需支撐技術的創新方向,吸引了眾多行業專家、兩院院士、優秀光伏企業領袖參會
2013年即將過去,這一年里, 我們只知道光伏企業一直在說“產能過剩”,那些主要的光伏企業的產能到底是多少呢?下面,記者奉上盤點國內主要中下游光伏企業的有效產能情況及排名,以便大家進一步了解。
北京商報投資周刊統計已公布年報的58家上市公司發現,負債從2010年的2550億元增加到了去年的3251億元,三年時間負債增加701億元。
尚德之敗,是打在中國光伏企業與地方政府臉上的一記集體耳光。國內的光伏企業究竟要如何前行?
有業內人士分析,2013年,國內光伏市場會回暖,但針對分布式光伏發電來說,這一市場才剛剛起步,是盈是虧還是未知之數。對此,光伏企業巨頭們對此都做出了自己的預測。
光伏行業危機不斷,但是,部分光伏企業獨辟蹊徑,從不被大企業看好的“金太陽”項目,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1887
8840
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