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重慶的部分組裝線在2014年11月引入了這個初級機械臂。機械臂旁圍著數千名頭戴淺藍色帽子、身穿針織工作服、手戴白色布手套的工人。機械臂在這個工廠仍很少見。該廠為包括東芝和惠普在內的公司生產個人電腦。
近年來,中國主要城市的最低工資每年上升超過10%。上海的最低工資現為人民幣1820元,而2010年初為960元。在面臨為蘋果公司等客戶生產更復雜電子設備的壓力之際,包括和碩及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組裝企業也在努力管理規模更為龐大的勞動力。鴻海精密又名富士康。
和碩的工廠車間里機器人數量仍很少,這體現出電子零部件安裝過程自動化面臨的挑戰,安裝工作仍主要由人工完成,與此同時制造業的其他部門正越來越轉向機械化生產。
和碩重慶工廠的負責人EK Liao說,工廠難以實現完全自動化。他說,在一個有5000雇員的工廠里增加了六個機械臂,每個僅可替代半個工人的工作。和碩在重慶為多個品牌生產個人電腦,在上海為蘋果公司裝配iPhone。
大量勞動密集型、低利潤率的裝配工作仍在中國進行,這是中國在人均自動化上落后于鄰國韓國和日本的原因。日韓等國是高級電子零部件(如記憶芯片和液晶顯示器)的主要供應商,這些穩定設計和高利潤率的業務幫助這些國家的生產變得更加自動化。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韓國和日本每1萬人的工廠里,就配備有超過300個多功能工業機器人。而中國每1萬人的工廠僅擁有23個機器人,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從2008年到去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平均每年增長36%。
電子產品的裝配自動化推進起來很艱難,因為許多電子產品不是規模化生產,一旦使用機器人來裝配,就需要根據產品型號的變化經常對機器人進行調整,而由于不是規模化生產,安裝這種可調整機器人在成本上不劃算。這一點在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安裝上表現得尤其突出,這些產品由不同公司設計,有不同的標準,且上架生命周期較短。像智能電話這種復雜的設備尤其難以使用機器人進行裝配。
不過電路板等標準件可批量生產,這為使用機器提供了理由。
和碩重慶工廠四層,幾名工作人員負責監督計算機電路板的生產。那些閃著光澤的藍色線路板會進入有著長隧道的白色機器,在那里被插入芯片或其他零部件,安裝時可聽到咔噠聲。安裝完成后,電路板從隧道的另一頭出來,整個過程幾乎用不到人工。
1 2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