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知名科技媒體資深撰稿人本-波特(Ben Potter)日前通過自己前往寶馬慕尼黑工廠和西門子工廠的親身經歷詳細對外介紹了自己對于所謂“工業4.0革命”的看法。在他看來,數字背景下的工業4.0革命雖然有可能讓部分員工面臨下崗危機,但同時也為社會帶來了更多的技術性人才需求,而這些都是當今社會進步所不可逆轉的趨勢。
位于德國慕尼黑寶馬旗艦工廠內的
機器人擁有著獨一無二的性格以及做事風格,這些機器人統一噴涂有黃色和黑色的噴漆,并會十分優雅的通過各種轉動和動作高精度的完成自己所分配到的任務。一般來說,這些機器人工作的精度和可靠性是人力工人的20-50倍之間。
在寶馬工廠內的機器人通常都是以“團隊”為單位展開協作的,而在車身和油漆車間內的機器人幾乎已經完全取代了人力工人的作用。舉例來說,當1號機器人臂將車身的一塊鈑金移動到裝配線的同時,另外兩臺機器人已經在裝配線處待命。一旦1號機器人臂將其安置到位并撤走自己的機器臂,另外兩臺機器人就會立刻將這一鈑金牢牢焊接到車身中。
而且,這些機器人還可以根據車身零部件上無線射頻識別標簽的不同而分辨出具體的物品,并對此作出不同的動作。
在寶馬的車身車間,我們發現這兒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機械噪音,你可以理解為這是這些機器人正在彼此交談的聲音。而且,他們的焊接工藝也十分高超,據悉可以達到接近百分之一毫米的超高精度。
相比之下,寶馬的噴漆車間則安靜許多,在這個車間工作的機器人會套上保護工作服,并“手持”每秒可以高速旋轉4萬次的馬達噴嘴來對車身進行均勻噴涂,噴涂的精度則可以達到十分之一毫米的超高精度。而且,這些機器人的“手指”還會對噴出的油漆進行帶電處理,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油漆更加貼合車身表面。在這兒,機器人可以根據車身標簽知道具體的車型以及要求上漆的顏色,并可以在數秒鐘的時間內完成油漆的更換以及灌裝。
更加重要的是,這些機器人無需休息,每天可以為寶馬慕尼黑工廠生產出1000輛新車,且每一部都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定制化需求。而且,在這個工廠中的車輛庫存時間通常只有數小時,因此資源利用率也達到了最大化。
全新世界觀
的確,機器人在工作環境中同人力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而工業革命興起之后人們也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機器人的出現究竟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的完成工作,還是意在徹底取代人類的作用?隨著機器人變得越來越智能和靈活,它們是否會在未來逐漸取代一些技術含量更高的工作和職業?它們會逐漸具備像人類一樣的思維能力,并最終展開反抗嗎?”
對于最后這個問題,美國電動汽車廠商CEO埃隆-馬斯克(Alon Musk)就曾表示:“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最大的威脅。”
德國工業領域將如今全球的數字科技革新稱為“工業4.0”(Industrie 4.0),其它人則將其稱為“物聯網”。但他們想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那就是數字科技已經變得越來越廉價、高效,并開始逐漸滲透到當今世界每個領域創新、工程、生產、運輸以及維護的各個角落中。
同時,包括諸如3D打印這些新興技術的出現已經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大大降低了許多服務和產品的價格,卻也在同時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種類,而產品質量和價格在此前幾乎是不可能同時得到滿足的。
事實上,除了生產線工人和辦公室文職人員每天都在從事相同的工作外,包括高級技工、圖書館管理員、稅務人員、會計以及一部分的律師每天其實也在從事一些重復的工作,而他們都極有可能在工業4.0時代被機器人所取代。此外,包括火車、卡車司機、飛機駕駛員、健康衛生技術人員,甚至是經濟學家這些職業也極有可能在未來感受到來自機器人的威脅。
1 2 下頁